古代皇权这么大,为什么还要废除相权
不请自来!
我国古代的君权(皇权)和相权一直是两个对立又统一的点。我国古代政治的发展基本都围绕着君权和相权的斗争发展的。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君权并不是一开始就全面压制相权。君权在明清时期才最终形成绝对,全面压制相权。
这里需要简单梳理一下相权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相国、丞相等逐渐形成定制,当然不同的诸侯国的称呼不一样。而这个时候的,处于战乱时期,君相权的统一也好、矛盾也好,都不突出。相权制度的正式开端,是秦朝统一,建立主义中央制国家,继承并发展周朝的九卿制,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取代,分管管天下诸事。丞相府管天下大小事,太尉府掌天下军事兵马,御史大夫为丞相副手,但是行天下监察、刑罚、律令之事。
从结构来看,相权似乎也不大。但是,自秦始皇后,只要不是傀儡君主,都是亲自将军权兵马掌握在自己手中,太尉就成了虚职,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军事领袖。御史大夫虽为丞相副手,但是行使的是律法监督,也就是主管的是个法律相关的,相当于一个最高法院院长官,并没有其他权力,因而,丞相也就成了实际上的一家独大,形成了独特的相权。
因为丞相主管天下大小事,所以实际上天下大事的执行决定,都是先由丞相召集相关官员进行商议,然后形成统一意见,再呈报皇帝进行加玺批准或者再议。
这种情况下,相权和君权就在某些面上,形成了对立。丞相可以反驳皇帝的决定,皇帝也可以不批准丞相的意见。因而无形中,就存在矛盾对立。皇帝强势,则君权强于相权,皇帝羸弱,则相权强于君权。
举点大家熟悉的例子:
1、汉武帝一朝,丞相被换了好几十个,这就是君权强于相权。
2、曹操狭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刘协就是个傀儡,这就是相权强于君权。
而我国的君相权间的发展是——君权逐渐大于相权,虽然中间有过反复,但是主流是君权不断加强。
其发展历程大致如下:
1、秦朝设立丞相制。
2、汉承秦制,但是汉武帝时期,设立“制度”(内朝制度),选用品阶较低的官员充任,与丞相制下的外朝制度形成对比,开始君权削弱相权的开端。同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新儒学提倡的核心就是“君权至上”,加之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人选,从而终武帝一朝,相权都是若于君权。但是汉武帝开始了对相权的削弱。
3、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三神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仆射、中书省内史令、门下省侍郎),将相权一分为多,后来三省议事的地方,称之为政事堂,唐朝中晚期,凡是进入政事堂议事的官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皆为宰相。
4、北宋时期,承袭唐制,逐渐变三省为一省,设立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并且取消了丞相坐而议事的惯例,从此任何大臣朝堂之上都是站着议事。标志着相权的进一步削弱。
5、明朝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胡惟庸案后,取消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从此三省制六部制不复存在。后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咨询人员,是名义上的丞相,却无丞相的权力。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设立内阁制度,算是丞相制度名义上的延续,但是始终不具备丞相权力。明朝中晚期,内阁全面行使丞相的议事权力,但是没有丞相的决断权。
6、秦朝,承袭明制,无论是康熙的南书房、还是雍正及之后的军机处,都没有丞相的实际权力。至此,君权达到顶峰。
这就是我国古代君相权的一个发展。
不足之处,还望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