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民”和“百姓”意思一样吗
- 纪灵、黄忠、庞德、徐晃都战平关羽,他们四
-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中间
- 有教育学专家说,传统文化优点很多,但
- 胡军版《天龙八部》萧峰为什么要
- 商周之后,为何鬼神之说急剧减少了
- 我国历史上神秘的奇门遁甲,为何会传言十人
- 人的姓名是如何起源和发展的
- 蚩尤的后裔是什么民族
- 孙悟空成斗战胜佛后观音大还是孙悟空大
“黎民”和“百姓”意思一样吗
几千年前,在黄河流域集中着几个势力较大的部落,有黄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等。他们之间经过多年的征战,最后形成了以黄帝、炎帝族的部落联盟,共同战胜了九黎族。其中黄、炎、夷三个部落的联盟,是由大约100个氏族构成的,因此统称“百姓”,而在战争中抓到的九黎族俘虏就称作“黎民”。百姓与黎民,意味着奴隶主与奴隶的区别。
纪灵、黄忠、庞德、徐晃都战平关羽,他们四
纪灵比文丑赵云都厉害,怎么会不如徐晃?徐晃是打平刮骨疗疾后的关羽,而纪灵打平的是身强力壮的关羽,文丑只能抗两合,纪灵能抗三十合,徐晃打不过文丑,怎么打得过纪灵?![大笑][大笑][大笑]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中间
东方甲乙木青龙,南方丙丁火朱雀,西方庚辛金白虎,北方壬癸水玄武,中央戊己土勾陈腾蛇!
原因如下:
上古六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勾陈、螣蛇。
1、青龙:东为青色,配龙 ,东方的角、亢、氏、房、心、尾、箕形状如龙,所以称东宫为青龙或苍龙;
2、白虎: 西为白色,配虎。西方七星奎、娄、胃、昂、毕、角、参形状如虎,称西宫为白虎;
3、玄武:北为黑色,配武。北方七星斗、牛、女、虚、危、室、壁 、龟,称玄武。
4、朱雀:南为朱色,配雀 。南方的井、鬼、柳、星、张、翼、轸联为鸟形,称朱雀;
5、勾陈:方位代表中央,属土。勾陈之象,实名麒麟,位居中央,权司戊日。盖仁兽而以玉虚为治。
6、腾蛇:螣蛇是五方神兽的独立一员,位居中央,色尚黄。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有教育学专家说,传统文化优点很多,但
我对真正的教育专家是敬重的。但此处我不得不说,我对此处此种提问的科学性难以认同。
传统文化是经过数千年发展、积淀,在重要的历史节点,又经过无数次质疑、争鸣,在反复较量,又反复的实践检验、摔打、磨炼中,随着时代前进的步履,日渐成长成熟起来的。传统文化既历史厚重,又博大精深!炎黄子孙首先必须对这一大前提坚定不移,坚信不疑!
作为华夏子孙,当代公民,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识多少,了解多少?这是对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灵魂拷问!
我愿和大家一道,以无比祟敬和谨慎之心,共同瞻仰这棵生命力依然旺盛的参天大树。不错,近二百年来,传统文化,被近现代西方政客们砍伐得遍体鳞伤,又被本民族中的不肖子孙乱泼脏水,惨不忍睹。但近些年来,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指导下,大力开展文化自信建设 我不想从理论上甲乙丙丁,我没这个本事。我只想就就一些社会现象,谈一些我的思考。我想从观念及形态两方面展开。
所谓观念。我认为,传统文化,是立足于华夏辽阔大地,扎根于多民族大家庭,吸吮着长江黄河为代表的数千条母亲河的乳汁,呼吸着近千万平方公里疆土领域的部落民风和农耕清气,历经五千年沧桑的漫长过程,日积月累,朝朝相袭,代代相承同缔造,发展,形成的。从女娲传说,到炎黄奠基,夏商周塑型,延及历朝历代,列祖列宗们共同开创开拓中成长壮大的。
我理解,厚德载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宇宙中,人与万物平等。人可以顺应自然(包括世界)的过程中,主导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但决不可以主宰自然。人类要象大地一样,以坤厚之德承载万物,爱护自然界一切有生命的物种。这与佛家众生平等观念一拍即合。
自然观念如此,社会观念更是如此。人在社会中生活,人与人相处,传统文化倡导仁义礼智信,讲究礼义廉恥,提倡君子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与西方文明尊崇的人性向上理应相容。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传统文化,在诸子百家的倡导和竞争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巍巍然如参天大树,与当时的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一齐耀耀生辉。那时,欧美等世界多地,恐怕还处于蛮荒或文明萌芽初期呢。
什么是传统文化?我不想深究!
胡军版《天龙八部》萧峰为什么要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也是一个金庸迷,小时候就看这写各个版本的《天龙八部》长大的。黄日华版的萧峰,也是印象深刻,最喜欢的却是胡军版的。03版(胡军版)《天龙八部》17年过去了,在豆瓣上的评分也到了8.3分。很不错的成绩了,张纪中导演真的是在很认真的做电视剧,他对于金庸武侠也是最有心得的,这个版本不管是服装、道具还是里面的场景设计,这都是以前那种室内景无法相比的。因此这个版本的胡军,也是人物形象塑造的最丰满的。
《天龙八部》的结尾处,萧峰原本可以不用自尽,因为以他的武功,没有谁能奈他何。但在雁门关绝壁处,萧峰终究折断了结义大哥耶律洪基的弓箭,将它插入自己的胸膛,结束了轰轰烈烈的一生。萧峰之死,何其动容,又何其悲壮。萧峰为什么要呢?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人设方面.萧峰的人设是什么?豪气云天,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有大英雄情结,都希望真正的大英雄能立于天地之间,为苍生谋福,为。然而,大英雄之所以是大英雄,正是因为他们的大无畏壮举,想想他在弥留之际还在担忧大军有没有撤,萧峰,虽然遗憾,但却是对萧峰的一种成全。如果萧峰不死,那么他大英雄的形象必定会黯淡许多,更不会使我们心向神往。萧峰之所以能成为金庸笔下的第一大英雄,乃至整个武侠文化中的代表人物,与他的大无畏牺牲有着巨大的联系。
萧峰不仅背叛了自己的结义大哥,还背叛了自己的民族。萧峰骨子里流淌着契丹人的血,但从小受到大宋文化的熏陶。这样的背景,让萧峰左右为难,他既不能帮助耶律洪基攻打大宋,也不能帮助大宋抵御契丹。为了结束宋辽两国之间的战争,他只能选择劫持耶律洪基,逼迫他退兵。大宋之危是解除了,但萧峰劫持自己的结义大哥耶律洪基,却是背叛了结义之情;阻止耶律洪基带兵攻打大宋,又是一种背叛民族的行为。这时的萧峰,已然成为了民族罪人。像他这样的大英雄,满满对结义大哥,对自己民族的愧疚。
没有人理解萧峰。唯一一个理解萧峰的人,是阿朱,但她已经死去。所以世界上,再没有任何一个人能真正理解萧峰。萧峰的结义大哥强迫萧峰助他攻打大宋;中原豪杰将萧峰逐出丐帮,在聚贤庄与萧峰血肉相薄;萧峰的父亲萧远山,也丝毫不理解自己的儿子,如果他理解,他就不会在出家之后,连萧峰想见他最后一面的请求都不答应……总之,没有谁能真正理解萧峰,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能达到萧峰的高度。一个不被世人理解的人,恐怕只有死,才是他唯一的去路。
阿朱之死,使萧峰的心彻底死去。亲手打死阿朱,是萧峰一生悲剧命运的最。萧峰说“阿朱就是阿朱,四海列国,千秋万载,就只一个阿朱”,这是大英雄萧峰最感人的一句情话。铁汉柔情,动人心肠;失去挚爱,岂能独活?阿朱之死,一直是萧峰的心病,他之所以无法爱上阿紫,实际上就是因为他一直深爱着死去的阿朱,始终不能从阿朱之死的阴影中走出来。虽然小说中并没有直接描写萧峰因为阿朱之死而失落惆怅的一面,但其内心的悲苦,我们是能揣摩出来的。阿朱死了,萧峰的心也死了。一个连心都已经死去的人,对尘世还能有什么念想呢?
二.关于第二个问题阿紫将眼睛挖出来还给了游坦之,抱着萧峰跳崖了。网络上有不少关于跳崖后的续写,都是网友杜撰。金庸先生从来没写过一本后传。按原版说,肯定是死了,跳崖前萧峰已经气绝,阿紫也失去了眼睛。
商周之后,为何鬼神之说急剧减少了
商朝之前,神权至上。
巫觐权力很大,巫觐的职责便是与鬼神相通。帝王的职责是代天命行事,也是要服从天命鬼神。
朝廷之外的方士,隐居在各处仙山福地,自行修炼成仙之道。在村落附近修行的,则以各种鬼神之说传经布道。
在这种状况之下,朝野上下自然到处充满了鬼神之说。
周朝之后,神权没落,皇权至上。
此时负责与鬼神相通的神职人员,已经彻底的变成了为皇权服务的官员。鬼神之说只能为皇家所用,任何借鬼神之说行事者,便有着大逆不道的嫌疑。
唐朝皇帝自诩为老子之后,宋朝皇帝自诩为赵玄朗之后,便是神话自己皇权的一种表现。
即使朝廷扶植的宗教,如果超过了皇权的底线,也会受到强力打压。比如“三武一宗灭佛”,比如雍正取消“天师”称号。
一般世人,即便如孔融,也不过弄个梨来让让,做个少时知礼而已;即便如司马光之流,也不过是弄个缸来砸砸,做个少时聪慧而已。总之不敢越雷池一步。
从陈胜吴广开始,借篝火狐鸣起事;张角借仙人传授《太平经》起事;陈硕真自称九天玄女下凡起事;之后的各种起义无不借助鬼神之说。有明尊降临,有弥勒转世,更有自称耶稣之弟的,种种不胜枚举。
这些起义失败之后,便是对鬼神之说的强力打压。
故此周朝之后,除了朝廷有限利用的宗教之外,其余的鬼神之说便急剧减少。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我国历史上神秘的奇门遁甲,为何会传言十人
我三十出头时就学习《奇门遁甲》,由于之前有关玄学的书都几乎看了,所以学《奇门遁甲》也不感难学,专心志致几天功夫,便将其中主要的要领基本掌握了,之后,便慢慢领悟体会。有人传,十人学九人疯,那是故弄玄虚,有意夸大,目的是想说明《奇门遁甲》的神奇,作用不小。在玄学中,各门派,哪个没有自吹自擂,故意夸大其功能神奇,作用大大的?我却是不迷不信这把戏,带着平常心去学习,冷静思考,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而常是逆流而去探索。
奇指三奇乙丙丁,门指八门:坎休门,坤死门,震伤门,巽杜门,乾开门,兑惊门,艮生门,离景门。八门对应八卦,也对应八方,五行,阴阳,及数,对有八神九星对应。甲指干支甲子的甲,六十花甲子中有六甲六乙等,六甲是指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遁是逃走之意,奇门遁甲的遁,主要是“隐藏”的意思,是有演算演排演绎,推理等的意思。奇门遁甲,是由奇,门,遁甲,三个不同概念组成的。是玄学,神秘文化中一个特有的门类。借用行兵打仗运用的为高处奇门;用日常生活的为平处奇门。奇门遁甲还分年家,月家,日家,时家,推演排局法各有相同,又各有不同,最复杂的是时家奇门。
要学通《奇门遁甲》不难,学精才难。一些人不明袖里,受其“神奇”影响,没基础,又想急于求成,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式的去学,结果就感到难学了。先学了干历历法节气常识,明了阴阳五行,八卦基本知识什么的,再开始学《奇门遁甲》就不难了。学知识技能,要从基础学起,要专,要循序渐进,有讲究方法,要善观善思善分析反证就事半功倍了。
学会奇门遁,来人不用问。奇门遁甲在很大程度上被人人神化和夸大其作用了。在流传中,又被加进了许多带有迷信色彩的内容,有意编造些传说故事例子,及借用名人效应加以影响,如借姜太公,诸葛亮,张良等,《烟波钓叟歌》就是最好佐证。所以,学奇门不可先被这些迷了,不然,真会痴了傻了疯了。
人的姓名是如何起源和发展的
姓名的起源,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关于名其实没有太多可讲的,毕竟取名自己就可以取,但关于姓的话,就有很大的讲究了,今天我就详细介绍一下我国姓氏的起源和流变。
百家姓
姓与氏之分别
上古时候,有姓也有氏,姓和氏代表不同的意义。姓与氏的具体起源已经不得而知,但大抵来说,二者都是用来表明血缘关系的。最早,姓是表示母系血缘,而氏则是表示父系血缘。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到了战国时代,姓与氏的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小,开始逐渐融合,等到秦汉以后,姓与氏已经合二为一的,统一称姓。
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早期经历过母系社会,因此最早的姓大都带有女字旁,比如周王室的“姬”姓,齐王室的“姜”姓,秦王室的“嬴姓”,其他还有姚、姒、妫等等,就连姓这个字,也是女字旁。
原始母系社会
同一个部落的人,都是同一个姓,但随着部落的繁衍壮大,会有越来越多的族人分散到其他地方居住,这些分散出去的人,姓不变,但为了加以区分,分出去那些族人,又会被授予或者自己取一个氏,渐渐的,氏就会成为新分出去这些族人的部落代号。这就是所谓的“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姓与氏之功用
因为史料残缺,因此对周以前的姓氏制度不甚明了。但是到了周朝,有大量的古籍史料,因此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周朝之后的姓氏制度。可以说,到了周朝,姓氏与周礼,与分封制度与宗法制度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一开始,平民是没有姓氏的,只有贵族才有。而贵族中存在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因为“氏以别贵贱,姓以明婚姻”,二者的功用有明显差别。
姓之功用
举个例子,上古时候有“同姓不婚”的说法,周王室、晋国、鲁国、吴国、郑国、卫国等都是姬姓国,那么这些国家的王室之间,是不会通婚的。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贵族女子的姓比氏更为重要,史书中对女子的记载,也往往都是记载的姓。
西周统治阶级
当时对贵族女子的称呼有很多种,比如孟姜、伯姬、季芈等,是“排行 姓”的,齐姜、陈妫等,是“父国 姓”的,秦姬、息妫等,是“夫国 姓”的,赵姬、孔姬等,是“丈夫之氏 姓”的,武姜、文姜等,是“丈夫或自己之谥 姓”的。
说到这里,笔者就想提一下“孟子”,在历史上,孟子是儒家圣人,子是一种尊称,但春秋时也有个女性叫孟子,她还嫁给了鲁国国君,这里的孟,便是“孟仲叔季”的意思,代表她在家里排行老大,而子,则是她的姓。宋国的国君,便是子姓,孟子的意思就是,她是宋国国君所生的大公主。
氏之功用
氏的情况比姓复杂很多,古人认为各诸侯国国君皆以国名为氏,比如齐桓公、晋文公、蔡桓公、秦穆公等等,齐、晋、蔡、秦便是他们的氏,但也有人认为诸侯国君没有氏,所以直接称国不称氏。
国君以下,卿士大夫等贵族的氏,便有了许多种来源,有的以所住的地方为氏,比如东门南宫,有的以官名为氏比如司马司徒,有的以先祖谥号为氏,比如孔丘,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孔丘乃子姓孔氏
而氏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区分贵贱。我们可以通过姓,判断一个人或者他的祖先是从什么部落出来的,也可以通过氏,去判断这个人自己或祖先地位的高低。
姓氏之流变
最早的时候,在称呼妇女时就可以在她的姓后面加一个“氏”字,这可以看做是姓氏合流的源头。比如《左传》开篇第一年就说:“庄公寤生,惊姜氏”,姜氏便是指武姜,郑武公之妻,郑庄公之母。通过前文的知识,我们也可以大胆推论:武姜姓姜,很有可能是齐国的公主,而武姜中的武,源自于丈夫郑武公的谥号。(不过实际上武姜是申国公主,申国与齐国同出一源,皆姜姓。)
这种姓氏合流的先兆,随着岁月的推移而愈加明显,到了战国末年,对大多数人而言,姓与氏的含义基本上已经一样了。要不就是氏取代了姓,比如战神白起,原本姓芈,比如信陵君魏无忌,原本姓姬;要不就是保留了姓而不再有氏,比如姜太公,原本是姜姓吕氏,姜子牙亦称吕尚,但其后人依然传承了姜这一姓,又比如嬴政及其后人,秦王室原本是嬴姓赵氏,但后代皆保留嬴姓,而忽略了赵氏。
秦始皇乃嬴姓赵氏
结语
秦汉以后,便再无姓氏之别,并且在汉文化中也逐渐汇入了一些少数名族的姓,如长孙、慕容、宇文、贺兰等。而且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能拥有自己的姓。从当时起到今天,姓这个概念的意义便不再有什么大的变化。
此外,除了姓名之外,我国古代还有字、谥号、尊号、别号等多种对人的称呼,要展开讲的话,又是另外一个很大的问题了,这里笔者就不再一一赘诉了,有兴趣的可以参考一下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文化常识》。
参考书籍:
王力·《古代文化常识》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刘向·《战国策》
司马迁·《史记》
蚩尤的后裔是什么民族
根据目前我国大多数历史教材的描述,蚩尤、炎帝、黄帝三大部落集团汇集和争逐与黄河下游地区和华北大平原,连续爆发多次战争。最后,黄帝联合炎帝部落,同蚩尤九黎决战于涿鹿之野,蚩尤兵败被杀,而蚩尤子孙和九黎部落成员的一部分归顺黄帝,逐步同炎帝和黄帝部落融合;另一部分则南迁,离开黄河下游平原。
关于蚩尤这个人物,《尚书》、《吕氏春秋·孟秋纪》、《左传、《国语》、《大戴礼记·用兵》等史籍中均有记载,但大多过于简略,并且被描写成神话传说中的妖魔形象,就连“不虚美,不隐恶”的《史记》也不例外。
史学界一般认为,蚩尤与炎帝同时,与黄帝一起并称为中华民族之三祖。可以说,大多数学者对蚩尤与炎帝二人的独立身份不表示怀疑。但二人的身份却一直存在重合之处,导致很久以来就有人认为蚩尤其实就是炎帝。
比如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吕思勉等人就持这种观点,其主要根据是《史记·五帝本纪》所记黄帝与炎帝大战的“阪泉”与皇帝大战蚩尤的“涿鹿” 实际上是一个地方。西汉贾谊就不止一处(贾谊的《新书》“益壤”篇和“制不定”篇)说炎黄大战是在“涿鹿之野”。吕思勉在他的《先秦史》中说:“蚩尤、炎帝,殆即一人 ;涿鹿、阪泉 ,亦即一役。”
其实,历史上有三种不同的关于炎帝的说法,一种认为炎帝就是蚩尤,涿鹿之战就是阪泉之战。第二种说法是蚩尤为炎帝后裔,涿鹿之战也是阪泉之战的延续,黄帝先在阪泉打败炎帝,然后蚩尤为炎帝报仇,才与黄帝又战于涿鹿。第三种说法是黄帝与炎帝为同父异母弟,他们联合打败了蚩尤。
所以炎帝、黄帝、蚩尤这三个上古人物之间的关系,至今还没有定论,不过将蚩尤和炎帝两个人分开,似乎更符合人的历史接受心理,而要认定二人实属一人,也还需要足够的证据。在目前资料不足的情况下,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还会继续下去。
至今,能够与蚩尤联系在一起的族群,是苗族。大多数苗族学者都主张将苗族历史追溯到古之三苗、九黎,并认为三苗为九黎之后。根据主要是《国语·楚语》中说:“及少皋之衰也 ,九黎乱德 ,民神杂糅 ,不 可方物 , ……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
九黎跟黄帝处于一个时期,而三苗则与尧舜禹的时代相当。蚩尤败后,九黎南迁,沉寂多年又演化成强大的三苗部落,下昂北扩展势力使与之相邻的华夏诸部受到威胁。
在华夏集团势力强大之后,尧动用庞大的武力,南下丹江、汉水流域,向三苗进攻。《吕氏春秋·恃君览》载:“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也就是三苗。《竹书纪年》说:“尧五十八载,放子朱于丹水,故名丹朱。”这是说尧在攻占了丹水流域后,以封其子丹朱。此后,舜继续攻打三苗,到了禹时又对三苗发动战争,三苗被打败后,相当一部分相继迁入华夏王朝难以到达的深山中。因而,九黎、三苗、、荆蛮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他们是苗族不同时期的先民。
学术界目前关于族源问题的争论主要在于蚩尤部落究竟属于东夷集团还是苗蛮集团。徐旭生先生把黄河中下游的两个庞大氏族部落群分别称之为华夏集团和东夷集团,把长江中游的氏族部落群称之为苗蛮集团,兵认为三苗为苗蛮集团的主题。但在他划分的东夷集团中,除有太昊、少昊外,还包括蚩尤在内。
在尧舜时代之前,九黎就很可能居住在鄂豫一带,这里离中原地区不远,具备北上争锋的便利条件,而九黎族的武力又特别强大,蚩尤四处征伐,威名远播,因而中原很多地方不免留下有关蚩尤的遗迹和传说。许旭生认为蚩尤属于东夷集团,制卡暗道蚩尤在中原活动的一面,却并未意识到蚩尤不足最早的居住地实与中原相距不远,并非一开始就在湘赣地区。因此把蚩尤与逐渐南迁的三苗联系起来,再结合春秋时吴起的叙述和近人包括钱穆等的考证,就不难发现吧蚩尤归属于南方苗蛮集团更接近历史事实。
如此一来,蚩尤的后裔最大可能性就是从九黎到三苗,最后到苗族。而至于蚩尤的墓在哪里?可能并不存在,因为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史籍资料记载中涿鹿之战,蚩尤已经被黄帝杀了,想来在那样的一个祖先崇拜都还没有形成的时代里,黄帝不会去给蚩尤建个墓穴吧。
孙悟空成斗战胜佛后观音大还是孙悟空大
孙悟空封为斗战胜佛后名列佛末,而观音在菩萨中排首,若要问谁大?
观音:我排第二吧?
孙悟空马上就得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一样:菩萨,你给老孙留点条活路,我还想多念几年阿弥陀佛!
真要按照《西游记》的设定论起来,孙悟空真没观音大,原因有三。
一、修炼差距
孙悟空大闹天空的时候,曾经想坐玉皇大帝的位置,谁坐还不是一个坐?
如来明明白白的告诉他,没经过无数次天雷滚滚、风吹雨打的历劫,那就是个没断奶的孩子,猴子连第一个五百年的劫都没度过,凭什么跟玉帝抢位置?是谁给他的勇气?
气死佛了!
玉帝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孙悟空那时还是炼天石里面的一团混沌气而已,闹哪样?
太上老君西出函谷关,化胡为佛,即使从这算起,孙悟空比起观音来,都算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屁孩,观音走过的套路比孙悟空吃的盐还多。
孙悟空最大的本事凭借如意金箍棒大杀四方,没了金箍棒他啥也不是,说白了就是靠蛮力吃饭!
孙悟空的蛮力明显是有极限的。
当初太上老君的金银童子下凡,自称金角、银角大王,要找孙悟空的麻烦。孙悟空拿了太上老君炼的武器,偷吃了仙丹,又在八卦炉里炼成了金刚不坏之身,结果不知感恩,把老君推了个倒栽葱,良心都被狗吃了吗?当初被哮天犬咬不是没有原因的。
孙悟空不是力大吗?银角大王就来了个借力打力,召来万佛山须弥山、菩萨山峨眉山、人皇山泰山,三山压顶,结果就把孙悟空压了个七荤八素,红的白的凑了一桌,差点一命呜乎。
孙悟空本是佛门中人,所以须弥山、峨眉山对其不伤根本,但加上一座人皇山,那就完犊子了。
孙悟空曾与猪八戒讨论过背唐僧的问题,猪八戒说唐僧是“骨肉凡胎,重似泰山”,孙悟空则说“遣泰山轻如芥子,携凡夫难脱红尘”,唐僧小身板能有泰山重?
什么是红尘?就是人间热闹,有好也有坏,充满各种原罪,所以如来才说“南赡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只有跳出红尘,才能脱胎换骨,修成正果,简单说来就是与过去不好的自己做个告别。
孙悟空不敢背唐僧一个筋斗就去了灵山的原因就是在此,背唐僧如同背了整个人间,是在挑战区分仙、人之间的规则,所以人皇山泰山压下来,孙悟空完全没了脾气。
孙悟空的蛮力在观音面前不值一谈。
孙悟空被红孩儿烧得屁滚尿流,只好前去观音那里求助。
观音将玉净瓶抛在莲池里打了滚,结果孙悟空使出了吃奶的劲都拿不动,观音笑着教训了孙悟空一顿:“共借了一海水在里面。你那里有架海的斤量?此所以拿不动也。”
孙悟空可是猴精,这话可真唬住了他,观音一向不显山露水的,真要动起真格来,自己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观音的实力深不可测,借一海之水可是大神通,孙悟空还真没这本事,至于孙悟空引以为傲的七十二变,谁还不会呢?观音就曾变过老和尚给唐僧送袈裟,幻作老婆婆送了孙悟空一个黄金头箍棒,化成蛇精凌虚子收服黑熊,扮作真真吊了猪八戒一夜。
以修炼和神通来说,观音可以吊打孙悟空三条街!
二、天庭实职
在《西游记》中,灵山位于西牛贺州,由如来打理,受天庭管辖,也就是说,玉帝才是三界的老大。
天庭开源势力便是三清,由元始、灵宝、道德三天尊构成,其封号大罗,旁门则封太乙,因此猪八戒的大罗金仙比孙悟空的太乙金仙含金量高多了,猪八戒可是三清的嫡系传人。
三清之后是四御,北极紫微大帝、南极长生大帝、西方太极天皇大帝、东极青华大帝。
紧接着才是五方五老,西天佛老(含燃灯、如来、弥勒)、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
从此可以看出,如来虽是灵山的老大,在天庭的地位却与观音齐肩,同是天庭分封一方的诸侯。
孙悟空也曾被天庭封作弼马温、齐天大圣,都是有名无权的闲职,不如猪八戒掌管天河水兵的天蓬元帅,甚至不如沙僧作为玉帝的近卫的卷帘天将,自然不如五老之一的观音。
当孙悟空取经完成,被如来封作斗战胜佛,实则从属于西方如来势力,地位远远不如天庭认可的五老之一的观音。
如果参加蟠桃宴或者盂兰盆会,如来、观音都能坐在前席与三清唠嗑,而孙悟空只能与李靖等人称兄道弟,这就是差距。
三、灵山封佛
孙悟空取经后被如来封为斗战胜佛,排在灵山佛末,看似压菩萨之首的观音一筹,其实地位还是不如观音!
菩提老祖传给孙悟空修炼就曾提过,“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很显然,神佛都是靠自身修炼而成,是达到某种境界后的正果,所以唐僧、孙悟空的佛位都是水货,那是灵山如来封的。
如来是天庭承认的西方佛老之一,拥有对灵山的自治权,权势相当于天庭的在封诸侯。
如来封佛相当于诸侯给下属升了个官,属于地方官职任命,比起观音受中央天庭所封的五老地位,根本没法比。
观音、如来是天庭认可的西方、南方的佛界大能,而孙悟空是如来封赐的佛,其性质上从属于佛徒。
虽然说佛没有先后大小,但孙悟空这佛位显然不是修炼得到的正果,而是保护唐僧取经有功得到的赏赐,如来封佛此举说好听点叫提拔新人,说难听点叫拔苗助长,名不正言不顺呀!
孙悟空排名比观音高一筹只是因为依照灵山佛、菩萨、罗汉等的排列习惯造成的误读,相当于齐天大圣这名号,看似与玉帝并肩,还压三清一等,压根儿就不是那么一回事。
孙悟空的斗战胜佛,还真比不上观音菩萨的地位高,不信?如果孙悟空闹着要搬去普陀山住,观音山照样一巴掌把孙悟空再关个五百年!
结语
孙悟空修炼成仙到取经完成封佛不足千年,相对于玉帝、三清、如来、观音等神佛历劫无数的岁月来说,完全只是沧海中一朵浪花,而孙悟空除了七十二变外基本无其他神通,这是修炼不足的硬伤。
天庭认可的佛界大能是以如来为代表的西方佛老和南方观音菩萨,两者地位没有高低,因此孙悟空作为如来的下属,地位是低于观音的。
孙悟空的佛位看似排在菩萨之前,实则是如来因孙悟空取经有功所给的赏赐,并非是孙悟空凭自身修炼而成的正果,因此斗战胜佛又是个虚名,显然不及有实权的菩萨之首的观音。
无论从天庭还是灵山的角度来说,孙悟空封佛后仍然没有观音大,光凭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无碍大悲观世音菩萨这称号,就知道斗战胜佛很寒酸了!
观音很大,孙悟空很小。
(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