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攻略 > 游戏攻略

率土之滨弓诸蜀步_有看过《山海经》这部书的朋友吗

发布时间:2024-04-13 06:25:28作者:小编酱

率土之滨弓诸蜀步

有看过《山海经》这部书的朋友吗

《山海经》是本好书。看《山海经》肯定会有收获。关键是你想收获啥?想看《山海经》里的怪兽,就找一本带图的现代白话版本。想看《山海经》里的动人故事和传说,也有现代人整理的版本。想了解古人奇异瑰丽的想象力,看图文版的也能满足。

如果想做个研究,可以看袁珂的《山海经校注》。如果你连袁珂也质疑,那你就看郭璞的注本《山海经校注》。不过郭璞注得死板。你想呀,一个研究小学(训诂)的,研究什么都喜欢刨根究底。出于何书,见于何典。扎的太深,会限制郭璞的想象力。

如果这两位大咖你都不相信,不喜欢。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扒坟掘墓。

你想呀,日月神教的曲洋为了本《广陵散》的谱子,把东晋以前的名家墓葬挖的不计其数,终于得逞所愿。他和刘正风合作的《笑傲江湖》成了神曲。所以,这个方法值得借鉴,郭璞发现古本《山海经》并做了注解,现在的版本都是来自郭璞的《山海经校注》。既然在晋时出现了,那么,晋以前应该有流传。刘歆不是在《汉书.艺文志》里留了个目录吗?说明当时还是比较常见的。重点扒西汉时期的墓葬就行。不过,友情提示,注意安全。

《山海经》的记载五花八门,神话传说、天文地理、地矿资源。风土人情。啥啥都有。关键是你想要啥,没有目标,可能会进宝山而空回。

如果是休闲娱乐,就别难为自己。如果是和自己较劲,那就看原版吧。多准备些工具书。比如王力古的汉语词典(王力的《古汉语字典》),徐中舒的《甲骨文字典》或许能用上。

就到这吧。

五代十国五代都是哪五代

五代十国是历史上一段大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和它相似的一段大历史时期是南北朝。

一、关于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是历史上一段大时期。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大宋(史称北宋),五代结束。随后大宋先后统一了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公元979年,北汉刘继元降宋,北汉灭亡),大宋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北方五代(907-960年):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

南方十国(902年-979年):南方的十国割据的合称,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

二、关于南北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历史上的另一段大时期,它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

陈叔宝也是南朝最后一位皇帝,后主荒淫无道,陈朝政治江河日下,北方的隋文帝杨坚积极准备灭陈。祯明二年(589年),杨广统军攻陷建康,南朝陈灭亡。隋灭陈,也标志历史上一段大时代(南北朝时期)的结束。

南朝(420年—589年):指的是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

北朝(386年—581年):指的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南北两方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势,故被称为南北朝。

历史上有嫪毐这个人吗

嫪毐(lao ai)的悲剧的一生,证明了光拥有名器,没有脑子是不行的。

嫪毐这个人到底是否存在,现在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了,因为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明确的记载,在《战国策》中也有。司马迁和刘向都是严谨的历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不会明目张胆地撒谎。但是嫪毐的一生实在是离奇荒诞,连最高明的小说家也未必写得出。所以,我认为,嫪毐这个人在历史上确实是存在的,但是是不是就像史记中所说的,天赋异禀身怀名器,我还是表示怀疑的。

为了证明我的猜测不虚,我们先引用司马迁的史记的记载:

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时纵倡乐,使毐以其阴关桐轮而行,令太后闻之,以啖太后。太后闻,果欲私得之。吕不韦乃进嫪毐,诈令人以腐罪告之。不韦又阴谓太后曰:"可事诈腐,则得给事中。"太后乃阴厚赐主腐者吏,诈论之,拔其须眉为宦者,遂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有身,太后恐人知之,诈卜当避时,徙宫居雍。嫪毐常从,赏赐甚厚,事皆决于嫪毐。嫪毐家僮数千人,诸客求宦为嫪毐舍人千馀人。

……

始皇九年,有告嫪毐实非宦者,常与太后私乱,生子二人,皆匿之。与太后谋曰"王即薨,以子为后"。于是秦王下吏治,具得情实,事连相国吕不韦。九月,夷嫪毐三族,杀太后所生两子,而遂迁太后于雍。诸嫪毐舍人皆没其家而迁之蜀。

大致的意思是,吕不韦为了让自己在与赵太后的不伦之恋中脱身,就找了这个器大活好的嫪毐,假装后送到赵太后身边,果然赵太后也就是秦始皇的妈妈,绝爱之,两个人还生了俩孩子。赵太后把能赏赐给嫪毐的都给了他。嫪毐也不客气,努力发展自己的势力,几乎到了和吕不韦平起平坐的地步。本来嫪毐服侍太后这个事情,是绝对不能说的,偏偏嫪毐这个器大无脑之人,喝醉酒后和别人吵架,吹嘘自己是秦始皇他假父,就是他干爹,被人告发,秦始皇当然不愿意自己还有个和自己争夺权利的干爹,不允许还有俩个弟弟,于是就发兵攻打嫪毐,嫪毐也发兵反叛,但最终没有翻盘的机会,三族被灭,自己与太后的两个儿子也被装在袋子里摔死。

这是司马迁的史记的记载,我们再看《战国策》的记载。在这段记载中,嫪毐的势力已经到了不可想象的地步,来你魏国的国务会议都在讨论,是去吕不韦还是嫪毐。

"秦自四境之内,执法以下至于长挽者,故毕曰:'与嫪氏乎?与吕氏乎?'虽至于门闾之下,廊庙之上,欲之如是也。今王割地以赂秦,以为嫪毐功;卑体以尊秦,以因嫪毐。王以国赞嫪毐,以嫪毐胜矣。王以国赞嫪氏,太后之德王也,深于骨髓,王之交最为天下上矣。秦、魏百相交也,百相欺也。今由嫪氏善秦而交为天下上,天下孰不弃吕氏而从嫪氏?天下必舍吕氏而从嫪氏,则王之怨报矣。"

从这两段历史记载来看,嫪毐绝对是真实存在的。

嫪毐的出现、受宠、恃宠而骄,最后惨死被灭三族,一切都是阴谋家吕不韦的算计的结果,这也说明,你要是只拥有一副上天给你的好名器,没有脑子,再多的荣华富贵,最终也将是一场烟云随风而散,也只是一场夜雨,太阳出来之后就消失了痕迹。因为,仕途是要流血的,对嫪毐而言,不仅仅是器大活好那么简单。

在梅中,王婆说理想的男人是潘驴邓小闲,要有潘安的美貌,有驴大的行货,有邓通的富可敌国,有体贴女孩子的细致入微,还要有空闲的时间。这五个方面,从嫪毐发迹之前,大概所占的份额不多。

首先,嫪毐据说在被吕不韦看上送进宫中之前,就是个走江湖卖药的,按照嫪毐的天赋异禀,大概就是卖那种大力丸等男人的保健药的。据说他天赋异禀,胯下之物极其强大,可以穿进车轮顶着走,还能转动车轮,这个简直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至于帅不帅,我估计得长的好看些。因为秦始皇的妈妈赵太后本来是赵国的,风姿绰约艳丽异常,这样的人都是颜值控,否则也不可能嫪毐一进宫,就“太后绝爱之”。至于财富吗,嫪毐肯定没有,小,是有可能的。一个男人要想获得女人的放心,除了功能强大之外,更要学会如何俘获女人的心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嫪毐大概也是个情话的高手。闲是有的,嫪毐本来一个江湖卖艺的,除了没钱,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

所以,按照梅中王婆的标准,嫪毐基本上满足了女人对男人所有的幻想。

嫪毐的一生,绝对是个悲喜交加的过程。这一切都是阴谋的结果。最大的阴谋制造者是吕不韦。吕不韦是个做生意的,他想获得在生意上的巨大回报,就去问自己的父亲,说做什么生意最赚钱,父亲告诉他,你去种地,你能获得一倍的回报,你去做生意能获得十倍的回报,吕不韦觉得这些都不够,他要做一个国家一个王朝的生意。于是他就资助在赵国的公子异人,还送他一个美女赵姬,最终异人成功做了秦国的国君,最后他们的儿子嬴政也做了秦始皇。吕不韦获得了巨大回报,成为执掌秦国大部分权力的人。但是吕不韦与赵姬的关系密切,据说连秦始皇都是他与太后生的儿子。赵太后进入中年之后,各项需求依然旺盛,而作为吕不韦,他要考虑的是大利益,而非与中年赵太后的床第之欢。他迫切需要一个可以代替他的人,这个人就是嫪毐。

吕不韦从街上发现了天赋异禀的嫪毐,把他纳入府中,整天表演用名器转车轮的把戏,并有针对性的传入赵太后的耳朵中。赵太后就把嫪毐纳入宫中,做一个假。嫪毐一下子从江湖艺人变成了太后的情人。对赵太后来说,嫪毐是她度过中年危机的,对嫪毐来说,权力才是他真正的。嫪毐并不懂得藏锋隐锐的道理,他肆无忌惮地发展自己的势力,成为长信侯,大力培养自己的党羽,搞的好多人都跑到嫪毐那里做门客,要想升官发财去找嫪毐,这似乎成为当时的共识。

在这时候,嫪毐的命运已经决定了。因为他已经触及了吕不韦的深层利益,吕不韦找他来,是服侍太后让自己脱身的,而不是剥夺自己的权力的,另外嫪毐不知收敛,还吹嘘自己与太后的特殊关系,说自己是秦始皇的义父。已经二十二岁开始执政的秦始皇,何等人物,岂能容忍这种事情,于是,嫪毐被灭三族,这个事情就顺理成章了。而吕不韦的所作所为也东窗事发,被秦始皇贬到四川,在忧惧中服毒。

所以,权力既是,更是毒药!

你知道哪些文人骂人的话

骂人不带脏字,幽默且风趣——

相传,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脸长,其妹子出句嘲笑他:“昨日一滴相思泪,今日方流到腮边。”苏东坡反唇相讥:“莲步未离香格下,额头已到画堂前。”小妹不甘示弱,又笑哥哥的满脸胡须:“欲叩齿牙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小雅·巧言》蛇蛇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彼何人斯,居河之麋。无拳无勇,职为乱阶。既微且尰,尔勇伊何。为犹将多,尔居徒几何。通俗点讲,这个就是骂人颠倒黑白,坏到脚上流脓嘴上冒泡~叱嗟,而母,婢也!《战国策·赵策》记载,当初周烈王崩,诸侯都去吊唁,但是齐王却去挽留,随后新上任的周王指责齐威王,却被齐威王挡回来所说的话。这句话的意思是:也不过是个小老婆。换成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你以为你猪鼻子里插上两棵葱就是大象了?

历史上有哪些残忍到令人发指的记载

历史的黑暗有时超出了我们普通人的想象,有些古代的统治者残忍的程度确实令人发指,我们可以在此举两例子。

1.黄巢以人肉做军粮

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全国水旱连连。官府依旧盘剥百姓,苛捐杂税,各种徭役,搞得民不聊生。黄巢参加了王仙芝的起义军,后来王仙芝兵败被杀,黄巢成了这只的首领。 黄巢于公元880年攻占长安,随即建号称帝,国号大齐。长安城破之日,黄巢的便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烧杀淫掠,将繁华无比的长安城变成一座人间地狱。不仅滞留在长安的王子公主、达官贵人无一幸免,就连普通的富裕之家也跟着遭殃。

据新唐书记载:不过几天时间,大肆劫掠,绑人财务,称为“淘物”。富家之人都被光脚驱赶,看到高门大户,便争着涌入妇女。只要是官吏,不问青红皂白,一概斩杀,烧毁房屋不计其数,宗室王侯几乎全被。真可谓“朱门甲第无一半,当街踏尽公卿骨”!

当时,有一小股唐军偷袭入城。幸存的城中百姓欢呼迎接。等黄巢重返长安城以后,对城中百姓恨之入骨。展开了疯狂的报复,下令城中百姓,浩劫过后,长安城中百姓被者多达八万余人。

黄巢兵败以后,率军十五万向东流窜。临行之前将凝聚历代王朝心血,建筑繁华富丽的长安城付之一炬!在行军途中,由于军粮奇缺,黄巢竟然大规模的河南、山东的百姓,并建造数百巨碓,采用机械化,将活人辗碎充作军粮。据最保守的数字统计,仅在陈州一地,被黄巢的吃掉的百姓就远超30万之巨!

明成祖朱棣残杀建文旧臣

说起残暴,明成祖朱棣绝对令人发指,堪称他帝王生涯一大污点。1402年,他夺了亲侄子的皇位,导致了百万人战死沙场;建文帝宫中的宫人、女官、被几尽;他又迁建文帝母亲于懿文陵幽禁,杀掉建文帝三个兄弟。建文帝七岁太子朱文奎于乱中“不知所终”,肯定被杀了,另外的小儿子朱文圭当时才两岁,还是在怀抱之中,朱棣先把这个小孩幽闭于广安宫,直到明英宗时期才被放出来,由于朱文圭自小便受到囚禁而无法和外界接触,所以被释放时连牛马都不认识,没过多久就死去。他一次性枉杀建文帝忠臣及其家属1万4千多人。

朱棣的谋士姚广孝在北平时对他讲,方孝孺是天下“读书种子,”绝不可杀。朱棣召方孝孺入殿,方孝孺也不施礼,依旧嚎哭不已。朱棣说:“诏天下,非先生不可。”方孝孺边哭边骂道:“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朱棣怒急,大声叫道:“怎能让你痛快一死,即死,难道你不怕我诛你九族吗?”

方孝孺大喝:“便诛十族又奈我何!”朱棣命卫士用大刀把方孝孺嘴唇割开,一直划裂到耳边。然后,命人逮捕其九族亲眷外加学生,凑成十族,共873人,依次碎剐于方孝孺面前。方孝孺忍泪不顾,最后被凌迟于聚宝门外,时年46,充军边远地区而死的有1000多人。孝孺临刑前做绝命诗曰:“天降乱离兮孰知其尤,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庶不我尤!”

兵部尚书铁铉被逮至京,朱棣派人割掉铁铉耳鼻,在热锅中烧熟,然后硬塞入这位忠臣口中,问:“此肉甘甜否?”铁铉答:“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朱棣下令寸磔铁铉,这位忠臣至死骂不绝口。朱棣又把铁铉80多岁的父母投放海南做苦役,其十来岁的两个儿子,并硬逼铁铉妻子杨氏和两个女儿入教坊司充当,任由兵士蹂躏。

朱棣皇位得来不正,妄图以血腥抹杀,结果把自己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结语

古人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中华民族多灾多难,历来统治者又多为残暴不仁,我们生逢盛世,不受乱离之苦,不忧之祸,是我们民族的幸事。

大家好,我是观象斋主人,文化领域创作者,欢迎关注交流,点赞评论哦。

蜀汉五虎上将有没有后代,他们最后都是什么

三国虽然是一个短暂的时代、混乱的时代,但也是一个群星璀璨、群雄并起的时代,这段历史非常精彩,在东汉末年群雄争斗中,刘备、曹操、孙权胜出,分别建立了自己的,他们手下都是谋士如云、猛将如雨,其中刘备手下最出名的便是五虎上将。

蜀汉五虎上将是指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五位将军,五虎将的名称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的,当时并没有这个称号,陈寿在《三国志》中将五人并列合为一传。

这五个人个个勇猛无敌,是当时的大英雄,俗话说:“虎父无犬子”。五虎将的后人也有狠角色,但是有些的结局并不好。

关羽的后代:

关羽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他们分别是关平、关兴、关三大小姐(民间流传为关银屏);关平是关羽的长子,《三国演义》将其写为关羽的义子,实为误传。关平一直跟随关羽征战,与关羽一同被擒,一同被斩于临沮,他的妻子在地方志为赵云的女儿,他的儿子仅见于地方志,叫关樾。关兴为关羽的次子,关兴从小名声就好,很受诸葛亮器重,关羽死后继承了汉寿亭侯爵位,后病逝,其爵位由儿子关统承袭,关统死后无子,由弟弟关彝承袭。关银屏是关羽的女儿,在正史中没有名字,她的丈夫是李恢之子李遗。公元263年庞会随钟会伐蜀,屠灭关羽的家族,但是在后世的地方志中有关羽后代的记载。

张飞的后代:

张飞有四个子女,二男二女,其中两个女儿都成为了刘禅的皇后,对比关羽后代的结局,张飞后代的结局幸运得多。长子张苞,在《三国演义》中随诸葛亮北伐跌入山涧摔死。张苞有一子张遵。次子张绍三国蜀汉重臣,承袭了张飞的爵位,263年随刘禅到洛阳,被册封为侯。长女敬哀皇后,221年作为刘禅的太子妃进宫,223年被册立为皇后,237年逝世。次女张皇后,在姐姐逝世后成为刘禅的皇后,263年随刘禅到洛阳。

马超的后代:

马超的长子不详,死于冀城;庶子马秋,是董氏所生,马超入蜀时,马秋留守汉中,后张鲁投曹,马秋被张鲁亲手杀死;马承,在史书中只写他承袭了自己父亲的爵位,其他只字未提;女儿马氏,嫁给了刘备的儿子安平王刘理。据说马超的后代逃到了国外,2005年一个记者报道亚美尼亚有一族是马超的后人。

黄忠的后代:

黄忠原本是刘表的部下,后投靠刘备,并协助刘备攻破益州。黄忠有一个儿子,早逝。之后便无后。

赵云的后代:

赵云有二子、一女(地方志史中),长子赵统,生卒年不详,在赵云去世后承袭永昌亭侯,有子名为赵国威,后代迁移到湖南、四川、陕西等地;次子赵广,官拜牙门将,随姜维出征时战死。

女儿赵氏,传说嫁给关平,生了关樾。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这六世各自主要功绩如

秦始皇之前秦国的六代君主分别是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王嬴驷、秦武王嬴荡、秦昭襄王嬴稷、秦孝文王嬴柱、秦庄襄王嬴楚

秦孝公嬴渠梁使秦国走上崛起之路:他重用商鞅并始终如一地支持商鞅变法——在秦国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统一度量衡、建立县制,为秦国的强大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多次对魏用兵,收复了被魏夺占的河西地区。

秦惠文王嬴驷继位之初车裂商鞅既报复了当年自己当太子时被商鞅责罚的羞辱,又借以安抚朝中的保守派旧贵族。但在秦国朝政稳定之后秦惠文王嬴驷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商鞅之法并开始起用公孙衍、张仪、司马错等人以连横之策分化瓦解东方六国。公元前330年秦国完全收复了被魏国夺占的河西之地;公元前325年嬴驷称王,使秦国在名号上得以和楚、魏、齐平起平坐;公元前318年秦惠文王嬴驷用张仪之计打败了韩、赵、燕、楚、魏五国合纵联盟,后又拆散齐、楚联盟并出兵占领楚国的汉中;此后秦国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从义渠和巴蜀获得的土地为秦国的进一步扩张提供了广阔的战略纵深和富饶的粮食产地。

秦武王嬴荡重武好战:在位期间平蜀乱、设丞相、拔宜阳、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筑堤修桥。在外交方面连横卫、齐,又联络越国以制衡楚国,结盟魏国以伐韩。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嬴荡起兵向周王室并在周王室的都城洛阳和大力士比赛举鼎,结果不幸被鼎所砸,后气绝身亡,年仅23岁,没有子嗣。

秦昭襄王嬴稷继位之初由其母宣太后摄政掌权,其舅父魏冉担任丞相。后来随着秦昭襄王的日益成长,逐渐收回了太后和魏冉的权力。亲政后的昭襄王任用范雎,正式确立远交近攻的国策;彻底灭亡义渠国;公元前293年秦将白起在伊阙之战中斩杀24万魏韩联军;公元前278年贡献楚国郢都;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秦国击败了统一天下道路上的最后一个劲敌赵国;公元前256年秦灭西周国,标志着秦以天下霸主取代周天子的权威进而一统天下的大势已不可逆转。

秦孝文王嬴柱由于父王嬴稷在位时期实在太长,等到他继位仅仅三天就告驾崩。由于在位时间太短,关于他的历史记载很少,唯一还可称道的成就是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元年)秦孝文王大赦罪人,善待先王功臣,厚赐宗室亲戚,开放苑囿游乐。

秦庄襄王嬴楚又名嬴子楚、嬴异人。他登基元年宣布大赦天下,施德布惠于。同年秦庄襄王命蒙骜伐韩,韩国割让成皋、巩等地。秦国的地界延伸至大梁,初置三川郡。还是在这一年东周文公与诸侯密谋攻打秦国,秦庄襄王获悉后命吕不韦率军攻灭东周国,迁东周公于阳人聚(今河南省临汝县西),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至此周王朝最后残余的势力被铲除。接着秦军继续蚕食三晋,又攻占大片土地。秦庄襄王二年和三年庄襄王连续命令蒙骜攻打赵国,秦庄襄王命蒙骜攻打赵国,夺取了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榆次(今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新城(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西南)、狼孟(今山西省阳曲县东北)等三十七座城池。同年三月蒙骜又攻取了魏国的高都(今山西省晋城市东北)和汲(今河南省卫辉市西南)。秦庄襄王三年三月和四月庄襄王还命令蒙骜攻取了魏国的高都和汲,王龁攻打上党郡,设立太原郡。魏公子信陵君合纵燕、赵、韩、魏、楚五国联军在黄河以南击败秦军,蒙骜败退。联军乘胜追击至函谷关,秦军闭关不出,此战过后信陵君名震天下。而秦庄襄王怒于此战的失利,想要囚禁在秦国为质子的魏太子增,经人劝说后秦庄襄王才打消此念头。

事实上秦国的崛起还不完全起自于秦孝公嬴渠梁,早在孝公之父秦献公嬴师隰在位时秦国就已开始进行变法改革,这又是一位传奇人物,遗憾的是其事迹却不及他的后辈们为人传诵,有鉴于此我将秦献公嬴师隰也算作秦国崛起道路上的君主,其事迹如下:

公元前415年秦灵公逝世,本来太子嬴师隰理当继承秦国君位,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灵公的叔父悼子以嫡子年幼,便夺位自立为国君,即秦简公。太子嬴师隰和母亲一起被流放陇西河谷,这年嬴师隰只有五岁,他还不明白权力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他以为自己回和母亲一起在陇西河谷平静度过余生。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随着嬴师隰的日渐成长,秦简公对他的担忧也与日俱增,于是秦简公决定派出斩草除根,嬴师隰隐姓埋名四处。昔日的国君之子却沦落为一个者不能不令人感叹世事无常。

嬴师隰十岁那年感觉自己在秦国再也待不下去了,因为他时刻都有生命危险,于是逃到东边的邻国魏国,此后他在魏国经历了29年的生涯。此时的魏国正是霸业鼎盛时期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推行中央集权,以法治国,国力强盛,奠定此后魏国长达百年的霸业。魏国名将吴起打造了精锐的魏武卒并率领这支铁军于魏文侯三(公元前408年)击败秦军,完全夺取秦国早在秦穆公时期占有的河西之地(在今陕西境内,黄河与洛水之间的大片土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时的秦国朝政被世家大族把持,甚至连国君的废立也是由世家贵族做主。在被吴起重创后秦国只占有陇山以东、洛河以西、秦岭以北的渭河平原,土地狭小。在魏国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秦国几有灭亡的危险。

魏国变法后欣欣向荣的局面和秦国的亡国之危都没能逃过嬴师隰那双锐利的眼睛,也许在这段岁月中他就已经开始思考秦国未来的出路了。魏国方面则将嬴师隰视为自己手中的一张好牌——毕竟他是秦国的前太子,这一身份如果运作得当将大大有利于魏国的霸业,因而魏国给嬴师隰的待遇很优厚。这使嬴师隰得以一方面研究学习魏国的强国经验,一方面密切注视秦国国内的局势。

秦简公十六年(公元前400年)秦简公去世,其子秦惠公即位。秦惠公十三年(公元前387年)秦惠公去世,其子秦出子即位。秦出子即位时年仅两岁,故由其母主持朝政。由于秦出子的母亲重用她的亲戚和身边的宦官,这使得她和秦国的世家大族势力矛盾日深。秦出子的母亲为笼络人心,赏赐过多,使秦国的国库空虚,不得不加重税率以增加国库收入,引起地主和自耕农的强烈不满。一时之间秦国上上下下怨声载道。

秦出公元年(公元前386年)魏国当时的国君魏武侯派人告诉嬴师隰:魏国要支持他归国夺回本应属于他的秦国君位。嬴师隰并没对此事立即表态,因为他明确知道魏武侯支持自己归国的用意:魏国善待自己将近三十年,此前一直没有提出要送自己归国,本意就是要把自己留在刀刃上使用。而此时魏国所处的国际环境险恶,正是要利用自己的时候。嬴师隰虽然有强烈的归国执政愿望,但他知道:秦国与魏国是死敌,如果是魏国送他回去,自己肯定不会受到秦国人的欢迎——弄不好秦国街头会有人拉起横幅,上书“打到魏帝国主义的傀儡走狗嬴师隰”。另一方面由于自己是在魏国支持下才取得的国君,必然要受到魏国的制约,而对秦国不利。

嬴师隰不愿做有损于秦国利益的事,但与此同时他也知道自己不能拒绝魏武侯——否则他将永远丧失回国执政的机会。甚至情况可能会演变得更糟:秦国和魏国本来就是死敌,魏国的反秦思潮一直有极大的市场,自己之所以受到魏国的礼遇,完全是因为自己对魏国而言有利用价值——这利用价值就是利用自己在秦国残存的影响力扰乱秦国而使魏国坐收渔利;如果拒绝魏武侯,自己就成为对魏国没有价值的人,那么魏国很有可能会选择将自己送给实际执掌秦国朝政的秦出子母子以缓和魏秦关系,而这对嬴师隰而言几乎就意味着死亡,而且不仅仅只是他本人的死亡,连同他的家人和追随者都会被斩草除根。嬴师隰思考再三后对魏武侯的使者说:“非常感谢贵国君侯和先君这些年来对我的照顾,我不愿君侯再为我而分散力量。我打算自己独自归国,对魏国的护送之意我心领了。”

魏武侯得到嬴师隰的答复后很是高兴:嬴师隰只要一回秦国,自己扰乱秦国朝政以便浑水摸鱼的目的就实现了,至于秦出子母子和嬴师隰之间的政治斗争谁胜谁败与魏国都没多大瓜葛——如果秦出子母子得胜就说嬴师隰是被魏国驱逐回秦国的,借以缓和魏秦关系;如果嬴师隰获胜就以魏国曾收留过嬴师隰为名进行领土和政治上的讹诈。高兴之余的魏武侯赠给嬴师隰车马和大量金银珠宝并问他何时启程,到时好为他饯行。嬴师隰说至少得需要一年,到时定向魏武侯辞别。魏武侯虽然不是很高兴,但还是礼貌地与嬴师隰道别。此前嬴师隰也曾想过利用秦国的内政不稳夺回君位,但他不愿意接受魏国的帮助,受魏武侯的摆布。魏武侯的建议让嬴师隰既不能接受,也不能拒绝,反倒迫使他立即开始夺权的准备活动——因为再不行动,一旦自己对魏武侯失去利用价值,难保魏武侯不会扶植秦国的其他公子建立一个亲魏国的傀儡。

嬴师隰倒真和燕洵有几分相似:他们都因政治斗争的缘故异国他乡并曾屡次险遭杀身之祸,但即使在他们落难之际身边也一直有一群忠实的部下跟随。在追随嬴师隰的人当中不乏能力杰出的,嬴师隰让他们悄悄潜入秦国联系与秦出子母亲不和的大臣,在民间散布公子连(联系与秦出子母亲不和的大臣,在民间散布公子连(嬴师隰离秦之前的小名叫连,他是秦国公子,所以秦国人一般管他叫公子连)要回国实行新政的消息要回国实行新政的消息。然而光散布消息是没用的,任凭你空口白牙说得天花乱坠也收买不到能为自己卖命之人。事实上嬴师隰对魏武侯那番虚与委蛇成功对其进行了战略忽悠,在收到魏武侯送来的资金后嬴师隰一点也没浪费——全部用来交接豪杰义士,暗中争取秦军的将领。我们要知道魏武侯何许人也?那可是当时的天下霸主,打得秦国几乎亡国的主,能没两把刷子吗?嬴师隰能成功对其进行战略忽悠,也算是老谋深算的老狐狸了。

很快嬴师隰派到秦国的间谍们传回消息:秦国人对当年公子连君位遭叔祖秦简公夺走的遭遇都很同情。秦简公在位期间秦国朝败,国力羸弱,丢掉河西地,秦人对秦简公都很有怨言。秦简公之子秦惠公在位期间秦国没有什么作为,只能自保。秦惠公死后两岁的儿子秦出子即位,秦国更是进入到秦出子母亲执政的混乱局面。秦人对秦国的这种危险状况都很担忧,希望秦国能够出现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带领大家走出困境,重现春秋时代穆公称霸时的强盛。秦国许多大臣不满秦出子母亲重用本家亲属的做法,愿意配合公子连秦出子母亲的统治。秦国的自耕农和地主在听说公子连要回国实行新政后都盼着公子连的早日归来。

经过一年的筹划嬴师隰觉得时机成熟,便准备动身。在与魏武侯辞别时公子连与魏武侯盟誓:嬴师隰感谢三十年来魏国对自己的盛情款待,如果自己成功地夺回君位,秦国保证在魏武侯在世之时不与魏国为敌。这个誓言让魏武侯很不舒服。秦出子二年(公元前385年)秦国庶长改在河西迎立嬴师隰为君,是为秦献公。秦出子母亲得知后命令前去消灭秦献公一伙。这支的将领早已被秦献公收买,在路上说服手下人,前去迎接秦献公。沿途闻讯而来迎接秦献公的秦国百姓很多,秦献公在这些人的簇拥下进入秦国的都城雍城(今陕西省宝鸡市),杀死秦出子和他的母亲,夺回君位。

就这样秦献公这个辗转三十余年的老太子终于回国继承国君之位,然而他所面对的局势是无比凶险的:秦国在失去河西之地后实际上东部天险关隘尽失,这意味着魏军随时可以再打进来。而秦国的世家大族势力既然能拥立秦献公秦出子母子,自然也有实力秦献公。与此同时由于被魏国死死封锁,秦国失去了和中原各国交流的渠道,日渐被中原诸侯视为西戎蛮夷,被排斥于诸侯会盟体系之外。这一切在秦献公看来:都是应当改变,也必须改变的。

在外三十余年的秦献公终于得以回国继位,然而他面对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的局面,他必须思考破局之道——破局之道说起来简单做起了难,那就是变法改革。这点早在他还在魏国时就已看得一清二楚:身处变革的时代如果拒绝变革就只会被时代淘汰。客观而言:秦国的改革并非始于秦献公,而是始于他的政治对手——昔日的秦简公,只不过秦简公的改革涉及的领域并不广泛,也没起什么效果。

秦简公六年(公元前409年)简公令官吏带剑以防身,这是秦国革新礼制的一大措施;次年又允许百姓带剑。在此之前的秦国只有贵族才有佩剑的资格,简公希望以此塑造秦国百姓的尚武风气,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项改革措施对打造后来秦国那支虎狼之师起到了一定作用,不过至少在简公在世时看不出有多少成效。秦简公七年(公元前408年)开始“初租禾”改革——上承认了土地占有者对所占土地拥有所有权,使大批占有私垦田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成为土地的合法主人。对这两项改革秦献公不仅进行了继承,而且更加深化。

此前秦国的土地都是世家贵族的封地,农民其实都是为世家大族耕种的农奴,随着“初租禾”改革的推行,在秦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小地主和自耕农。在秦献公看来:这些人就是自己和世家贵族势力抗衡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于是“初租禾”制度得到进一步贯彻:秦国以法律形式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并保障百姓对自己所开垦土地的所有权,这对当时的老百姓而言绝对是一项亲民政策——毕竟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秦献公利用这一政策既获得了小地主和自耕农的支持,又削弱了世家贵族的势力。公元前378年秦献公又开始推动市场管理的改革——对工商业征收新税,推动秦国商品市场的发育,同时也为秦国的财政收入开辟了新税源。

另一项改革措施也直接令下层欢欣鼓舞:秦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废除自秦武公起秦国实行三百多年的活人殉葬制度。殉葬制度应该是人类历史上最残暴最无耻最不人道的制度(没有之一),当然客观的说:秦献公之所以废除殉葬制度不是因为他对殉葬的奴隶有多少同情之心,而是出于他变法强秦的整体规划——春秋战国争霸其实说穿了就是要做到以下四点“地尽其利,货尽其流,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所谓地尽其利就是土地得到最大的利用——用单位面积的土地获得更高的粮食产量;所谓货尽其流就是货物在市场上自由流通交换;物尽其用就是物品的使用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没有一丝一毫的闲置浪费;所谓人尽其才就是各种各样的人都能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发挥自己的才能,没有人才被埋没的现象。这其中人是最宝贵的,因为任何事都必须由人来完成。但无论其出自何种目的,废除殉葬制度总归是历史的进步——对秦国的底层民众而言:仅仅凭借下放土地、废除殉葬这两项制度秦献公就应该是他们心目中最杰出的统治者;齐桓、晋文虽是一代霸主,可说到底和百姓有何干系?与废除殉葬同时进行的还有鼓励生育的措施,借以增加秦国的青壮年劳动力和兵源。

第三项改革措施其实也是大大有利于秦国民众的——《大秦帝国》中告诉我们:商鞅变法之前的秦国是由世家贵族把持的,平民子弟即使立下功勋也无法晋升。其实秦国历史上真正第一个提拔平民子弟入朝为官的是秦献公。秦献公敏锐意识到:随着土地所有权的下放,新兴的小地主和自耕农阶层的实力将日益壮大并将逐渐成长为自己和世家贵族抗衡的有力工具。遗憾的是秦献公时代世家贵族势力依然强大,他只能凭借自己作为国君的权力提拔一部分自己中意的平民子弟,还没能像商鞅变法之后那样建立完全以军功授予爵位的制度体系。

第四项改革措施是于公元前379年效仿楚、魏等国早已实行的县制——把蒲、蓝田、善、明氏等边境地区改建成县,由自己直接掌握,派官吏代表自己进行管理。武王伐纣创建西周王朝之后实行分封制:当时实际上是进行层层递进的分封——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国君,诸侯们的封地称之为国;在诸侯国内部又将国内土地分封给本国的贵族大夫,称之为家,也就是说这个时代只有贵族才有家,生活在贵族封地上的百姓都随贵族一个姓,至于奴隶本身就是主人的私有财产,谈什么家呢?春秋时代楚武王率先打破这一惯例——在楚国境内设立由国君直接通知的县,而不是贵族封地,这实际上日后秦始皇推行郡县制的雏形。到秦献公时期楚、魏等国早已实行县制多年,秦国却依然还是各家贵族势力割据的状态。除了设立由自己直接统治的县之外,秦献公又放出了一个打击贵族势力的大招: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秦献公对秦国的基层管理单位进行重新编制——把把五户人家编为一伍,农忙时互相帮助,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如果有人犯法,实行连坐。因而人人自危,互相监督,秦国的社会治安明显好转。然而秦献公的着眼点并非完全是为了维护秦国的社会治安,更重要的是让这些百姓牢牢树立起国法的概念,让他们明白:自己首先是国君臣子,而不是哪家贵族的家奴。

秦献公取得后就埋头改革、励精图治,不参与其它国家之间的争斗,秦国的国力渐强,人口也增加不少,的军事素质有很大的提高,秦人对恢复秦穆公时的荣耀也越来越强烈。对于秦献公的一系列改革,秦国的新兴地主十分支持,而奴隶主却越来越有意见。奴隶主获取土地的主要是靠国君的封赏,地主获取土地的主要是靠开垦荒地和购买。秦献公的政策无疑是支持地主经济,而秦献公本人很少将土地赏给贵族。秦国的奴隶主们受到很大的抑制,其中一部分人转化为地主,采取地主经济的生产,秦献公对这些人的做法很支持。但毕竟秦国的奴隶主势力是一个传统势力,尤其是在秦人早期活动的中心——秦国的西部依然很强大。奴隶主控制的西部与新兴地主控制的东部的矛盾越来越大。这主要是因为秦国的土地数量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而使他们对现有土地进行争夺。当然还有对权力的争夺。尽管对于土地和庄园的经营,奴隶主明显不如地主在行,但他们对土地的渴望却是同样强烈的。秦献公决定用战争来转移紧张的国内矛盾,抢夺邻国的土地来缓解国内对土地的强烈需求。秦人对与中原的交流有着强烈的愿望,这也是秦献公一直就有的梦想。实际上此时的秦献公并不打算完全抛弃秦国旧日奴隶主贵族阶层,而完全依赖于新兴的小地主和自耕农阶层,而是希望在两派之间搞平衡以维持自己的统治——毕竟他主要是靠奴隶主贵族夺得,却在夺取后又要靠地主和自耕农的支持来变法图强,所以他也不希望奴隶主和新兴的地主、农民之间彻底撕破脸。然而秦国国内的土地开垦已近饱和状态,在那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年代秦献公没有多余的土地来安抚两派了,那就只有把目光转向国外——靠夺取别国土地来缓和国内矛盾。

秦献公十九年(公元前366年)秦献公见韩、魏两国威胁周天子,便决定以此为借口,起兵勤王。秦军在洛阳打败韩、魏两军,得到周天子的赞赏,秦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秦人仿佛看到往昔的荣耀,国内的注意力转向外战。秦国开始参与中原的事务。这场战役的胜利大大鼓舞了秦国人的士气,在此之前秦国与魏国交手就从没战胜过,如今居然打败了天下霸主魏国及其盟友韩国组成的联军,况且此战是以匡扶周室为旗号,可谓师出有名。在乱世之中要想成就大业就必须同时具备实力和大义——经过秦献公的改革,秦国国力已有提升;如今获得了周天子的赞赏使秦国拥有了一面在当时的话语逻辑下正义的大旗。受到这次胜利的鼓舞,秦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64年)秦献公下令秦军攻打魏国,夺取秦国的故土河西之地,一直打过黄河,深入魏国境内到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斩首六万人,取得秦国前所未有的大胜利。秦献公把这些土地赏给地主和贵族,国内的矛盾得到一定的缓解。周天子向秦献公祝贺这一胜利,秦献公被赐予与秦穆公一样“伯”(是霸主的意思)的称号。秦献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秦军在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大败魏军,俘虏魏国将领公叔痤,攻取庞城(今韩城东南)。公叔痤早年在魏国对秦献公不薄,秦献公在盛情款待一番后将公叔痤放回魏国。《大秦帝国》中将这段改成了献公死后孝公嬴渠梁将公叔痤放回属于艺术加工,与史实有出入;另外献公在少梁之战中也没中魏军的毒箭,少梁之战其实是以秦军获胜告终。

秦献公的时期的改革虽然不彻底,但为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电视剧中为衬托秦孝公继位时秦国的艰难处境,将少梁之战描写成致使秦献公丧命的原因,又绘声绘色地描写魏国趁秦献公新丧联合五国图谋分秦。其实秦孝公继位时秦国的处境的确艰难,不过已不似其父秦献公即位时那般岌岌可危——毕竟刚刚经历石门、少梁两次大捷,其实魏国已经对秦国已经有所忌惮。

这样看来自秦献公起直到秦始皇嬴政一统天下这段时间之中秦国历代君主有才能相对平庸者,但绝没真正意义上的昏庸之君,几乎每一代君主都在为秦国的强大添砖加瓦。而辅佐这几位君主的秦国二把手也都不是等闲之辈:商鞅、张仪、范雎、吕不韦、李斯等等,又有白起、王翦、蒙恬等名将驰骋疆场。秦灭六国而一匡天下不是没原因的。

一生艰苦朴素的隋文帝,晚年到底有多荒唐

隋文帝原名杨坚,是杨忠之子,他小的时候被寄养在寺庙,由一位尼姑抚养。等到他13岁的时候被杨忠给接走,送到太学读书,其实他只不过是走个形式,凭借着父亲的职位,他一毕业就成了京城的长官,后来也是架着顺风车一路升到了骠骑将军,从此人生开了挂。

他从一个被抛弃的孩子变成了帝国的权力者,这其中的艰辛想必也只有他自己知道。凭借着自己的政治头脑,他一步步往上爬,成功上位。公元581年,他逼迫北周静帝禅位,自己当上了君主,随后他又灭掉了当时最为强大的陈朝,击败了不可一世的突厥大军,建立隋朝,实现了从汉朝开始就数百年的的统一。在位期间,整个隋朝疆域辽阔,人口达到了700万,呈现出一个盛世。

提到隋文帝的爱情,也不得不称赞他是一个好男人,因为他一生只娶了一个女人,她就是独孤皇后,两人恩爱有加,生下了五个孩子。他们的爱情真的是惹人羡慕,试问历史上能够做到这样的帝王还没几个。

不过隋文帝晚年却是做了很多的荒唐事,不仅失去了自己最爱的妻子独孤皇后,更是把自己的帝国给推进火坑,自己也被亲儿子给害死,这样的结局对他来说简直是残忍。

年轻的时候隋文帝曾对独孤皇后说:“此生永矢相爱,海枯石烂,贞情不移,誓不愿有异生之子。”所以隋文帝和独孤皇后一生只爱一个人,这其实也和独孤皇后对隋文帝的约束有关。独孤皇后虽然限制隋文帝不让他找女人,但是在政治上对隋文帝帮助很大,正是因为隋文帝没有时间沉迷女色,所以隋文帝勤政、节俭、懂得珍惜。

但是独孤皇后毕竟年老色衰,再加上经常有病,也不能陪着隋文帝。但是隋文帝还是一个血气方刚的男人,怎么能够忍下去呢。在一次散步途中,他碰到了一个女孩,这个女孩灵秀活泼的样子吸引到了他,当天夜里他们就在寝宫颠鸾倒凤。但是独孤皇后却是心生怀疑,第二天就派人来到寝宫,发现正在梳妆的女子,十分生气,当即让人把女子拉出去给打死了。

消息传到了隋文帝的耳朵里,顿时伤心失意,转而又怀恨独孤皇后,认为自己是唐唐一国之君,竟然被一个女人管教,感觉自己太过窝囊,于是偷偷驾着一匹马,跑到了寺庙想要出家。结果众大臣纷纷来请他。最后耐不过“国不可一日无君”,又愤愤的回去了。

隋文帝越想越气,甚至想要废掉独孤皇后,但是转而一想还是放弃了。但是两人的矛盾越来越大,独孤皇后也是一个女强人,想到如此,经不过气愤,加上又患有疾病,结果一下子倒下了,没多久就去世了。

失去了孤独皇后这个左膀右臂之后,隋文帝变得荒废朝政,每天都是沉迷酒色,但是毕竟年纪大了,经不起这么折腾,结果自己一下子患了重病,只能在病床上躺着了。

隋文帝本是按照祖先留下的规律,立自己的嫡长子杨勇为太子,但是杨广可不服啊,结果这一出戏就出来了。杨勇也是个傻货,自己父亲不让做的,他就偏偏要做,再加上杨广从后面怂恿,杨勇做的是更加的过分。

最后杨广更是和杨素勾结,一起陷害杨勇,杨勇在不知情的状况下依然我行我素,不加节制。而隋文帝却是看昏了眼,一怒之下就杨勇的太子之位,反而立杨广为太子,这也是他做的最错的一件事。

等到隋文帝躺到床上的时候,杨广露出了原来的面孔,他欺辱隋文帝的妃子。结果隋文帝的妃子给隋文帝诉说,隋文帝才明白杨广的真实目的。无奈躺在病床上的杨坚已经被架空了势力,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隋文帝被自己的亲儿子给毒死了,想必死不瞑目。

晚年的隋文帝荒废朝政,沉迷女色。不仅失去了对自己最有帮助的独孤皇后,更是把江山交给了恶人。最后的他死于非命,而他辛辛苦苦建立的大隋朝也是被人给灭了。

谈古论今,学问为上;答人论事,素质为旨。 个人观点,坚持原创。感谢您的点赞和关注,谢谢!

一直对五代十国这段历史很迷惑,能科普一下

大唐

关于五代十国的故事还得从公元881年说起,那年正月冲天将军黄巢打进了国都长安,唐僖宗成都,天下变色。关于黄巢这位老兄历来争议很多,有人说他是反抗的英雄,也有人说他就只是一个屠夫而已。

无论如何吧,黄巢从山东打到河南,又一路南下广州,而后再从襄阳打回关中,几乎糜烂了大半个国家。风雨飘摇的李唐王朝遭到惨重的打击,不得不依靠沙陀族将领和义军叛徒来平叛,朱温逐渐开始展露头角。

黄巢兵败身死后,藩镇再无人可制,关中附近密布三大藩镇,成为唐朝的肘腋之祸。河东节度使李克用雄踞太原,宣武军节度使朱温霸占汴州(开封),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把国都以西经营得密不透风,王朝覆没已在旦夕。

五代轮替

在一系列明争暗斗后,朱温率先动手了,他先杀昭宗又逼哀宗逊位,于公元907年登上帝位,建立后梁。从此天下失去共主,分崩离析,乱世不可避免的降临,朱温的后梁雄踞中原,成为最强大的力量。

朱温残暴疯狂的个性注定了后梁的结局,他是开启乱世的枭雄,不可能成为定鼎天下的英雄,况且朱温始终没有一个好儿子来继承衣钵。偏偏北面死敌晋王李克用有一个虎子,鞭挞天下的李存勗!

李存勖用英武的前半生毁灭掉后梁,吞并了李茂贞辛苦经营的凤翔,他建立的后唐本可挥师南下统一江山,也进军北上争雄塞外。可惜年老的李存勖失去了雄心,在乐舞优伶中命丧义弟李嗣源之手,后唐虽短暂中兴,但终归难逃覆没。

后唐失国成就了石敬瑭,在向辽国割让燕云十六州后他占据中原之地,建立后晋。但这个大抵天生就是被的,它成于契丹的援兵,在第二代皇帝那又被契丹灭国。全程打酱油的刘知远利用中原无主建国,弄个后汉出来。

刘知远的后汉是个坑爹朝代,一共存在了四年大将郭威就因为全家被杀而,鲁智深的原型自然凶猛无比,很快就打进汴京建立后周。郭威全家被杀,死前将国家托付给了义子柴荣,可惜的是柴荣死前把儿子托付给了那个姓赵的男人,后面自然就是黄袍加身的故事啦,五代的故事就此终结。

其实所谓五代就是唐宋之间这段日子占据中原的五个王朝,它们都登基称帝,又都号称“中央”,并且是顺次继承关系,所以被后世以五代命名。严格说来也就72年而已,可谓“城头变幻大王旗”了。

十国纷乱

比起中原的五代传承,当时华夏其他地区就显得纷乱不堪,割据势力乱七八糟的冒头,胆大一点的祭天称帝,胆小一点建国称王,互相攻伐不断。后世拿出其中较大的十个称为“十国”,事实上这十个并非同时存在,它们互相也有继承关系。

与朱温的后梁同时存在的有吴国、吴越国、闽、楚国、南汉,荆南、前蜀共七个,这七个又各自有不同的际遇,实力最强的吴国因为内乱被齐王李昪夺位,建立起南唐,这就是第八国。

南唐吞并了闽和楚国,甚至一度攻灭前蜀,成为江南一带首席豪强,最后被赵匡胤干掉,后主李煜为词坛增色不少。被灭的前蜀也没老实,余孽孟知祥反击成功,又在成都建立后蜀,这就是第九国。

前边五代故事里后汉不是被郭威给灭了嘛?他们其实也有余孽,这些人在太原建立起另外一个割据,国号依然叫“汉”。这倒霉国号坑惨了后世学历史的人,后汉都用过了,总不能叫后后汉吧?最终为了区别于南汉和后汉,这个我们叫北汉,这下总算凑齐了第十国,可喜可贺。

大致上所谓五代十国就是这么个情况了,从公元907年朱温篡位一直到979年北汉灭亡,华夏大地经历了足足72年战乱,打的整个北方一片狼藉,为了内战连燕云十六州都丢了,在未来漫长的时间里,缺乏战马的华夏步兵只能用天灵盖对付北方铁骑。这段历史大概可以深刻证明一个真理——内乱永远比外敌更可怕,扯淡完毕。

有看过《山海经》这部书的朋友吗
收藏

相关资讯

相关游戏

更多 >
  • 热门资讯
  • 最新资讯
  • 下载排行榜
  •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