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攻略 > 游戏攻略

全境封锁2全火机枪(有哪些战役是统军大将战死了,而战斗却大获全胜的)

发布时间:2023-08-01 00:00:13作者:cxkdie

有哪些战役是统军大将战死了,而战斗却大获全胜的

1948年10月1日上午,林、罗、刘正式下达命令,以东野的第三纵队三个师、二纵队五师以及炮兵纵队三个炮兵团和热河独立师等五万余人,在三纵队司令员韩先楚和政委罗舜初以及东野炮兵司令员朱瑞的指挥下,对固守义县的国民党王世高暂20师发起了总攻。

炮兵纵队连续炮轰几个小时后,义县城硝烟弥漫的战火中还未散尽之际,炮兵司令朱瑞为了观察炮火的延伸力和穿透力的具体情况,以便改进攻城火力,为下一步攻打锦州做好准备,于是放下了望远镜走向战场进行实地勘察,不幸踩中了敌人的地雷,壮烈牺牲在战场上,时年43岁,也是解放战争中我军牺牲职务最高的将领。

朱瑞将军早年毕业于苏联炮兵院校,是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精通俄语。抗战胜利结束不久后,朱瑞率领的延安炮校基本干轻装上阵挺近了东北,执行传达的“没有炮兵就没有胜利”的精神,担负着组建我军炮兵事业的任务。刚进入沈阳后,朱瑞与苏联统帅马林诺夫斯基进行了多次交涉,希望可以接收日本投降时留下的火炮,但都遭到了拒绝。

无奈之下,朱瑞发扬我军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带领延安炮校干部发动群众,进行零星搜集各种器材和零部件,开始了东野炮兵的艰苦创业,并被任命为炮兵司令员,从此东北有了统一的炮兵领导机构和指挥系统,也为我军的现代化炮兵事业奠定了基础。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后,朱瑞已经为林总联军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结束时,拉出了一支现代化的炮兵部队,为往后联军的大兵团攻坚战火力支援提供了基础。锦州外围战打响前,东野炮兵规模和装备水平已经遥遥领先其他野战军,已经拥有了八个炮兵团和一个炮兵旅,约2400门各类火炮。而为了增强东野的攻坚战的机动性,炮兵纵队司令朱瑞还对部队进行了摩化改装,还专门成立了一个铁道纵队,大大增强了东野攻坚战的灵活性。

欲保东北必须守锦州,欲打锦州必先攻义县,义县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是锦州的门户也是攻打锦州的必经之路,一面临水三年面地势开阔,国民党的守军是王世高暂20师几乎全副美式装备包括地方部队,总兵力约一万两千余人,已经构建了坚硬的永久性防御工事,凭借着强大的火力义县城可谓易守难攻,而且从锦州城里支援义县也十分方便,因此范汉杰主任和王世高师长一直对固守义县很有信心,但他们低估了东野炮兵火力的发展。

1948年9月12日,锦州外围战正式打响,东野各大主力快速扫清了锦州国民党外围据点,切断了锦州范汉杰集团与外界的联系,从北戴河方向出发的吴克华四纵队和詹才芳的九纵队已经包围了义县,随后由韩先楚率领的三纵队及刘震二纵队五师,热河的独立师和朱瑞的炮兵纵队三个炮兵团,接替四、九纵队包围了义县,五万大军在旋风司令韩先楚的指挥下,于10月1日上午对义县的国民党93军暂20师发起了总攻。

国民党精心构造的防御工事根本经不起东野朱瑞百十余门炮火的轮番打击,王世高一万两千余人毫无招架之力,义县城东北方向瞬间被炸开了一个几十米的巨大缺口,由于炮兵纵队的机动性得到了加强,炮兵司令朱瑞立即转移火力朝义县城西猛轰,此时义县城的王世高已经无险可守,全部龟缩进了城里。

随后,韩先楚下令各部攻进城里并清理战场。但令人遗憾的是,跟随部队进入义县城的炮兵司令朱瑞在视察战场时,不幸触雷,牺牲在了大决战刚刚拉开的序幕,但东野将士化悲伤为力量,经过了短暂的激烈战斗后,全歼或者俘虏国民党守军一万两千余人,俘虏了暂时20师师长王世高等多名军官,取得了义县攻坚战的胜利,也为下一步的锦州攻坚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东方战场》中马占山的百人机枪连歼灭日军半个联队是真的吗

不带这么吹牛的,若想弄清这个问题的真伪,其实办法很简单,那就是搞明白日本关东军在“江桥抗战”中究竟伤亡多少人就可以了。关于这个数字,网上的文章可谓是百花齐放,从几千人到上万人不等,总之好像都是泥捏的,打起来砍瓜切菜一般看起来挺解气。

实际上,在14天的江桥抗战中,英雄马占山在战役前几天打得都是张海鹏的伪军。想想都可恨,张海鹏的“洮南镇守使”还是张家给封的官,却摇身一变成为了日本人的走狗,所以战役最初几天,其实是东北军之间的“内战”,一个都没打死。直到张海鹏的伪军确实怂了,而且在战场上毫无进展,关东军才赤膊上阵。

日本人最初也没把马占山的部队放在眼里,只派出一个2000多人的步骑混合支队,配合伪军继续进攻,结果遭到迎头痛击,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这才下令大举增兵,其第二师团主力上来了。日本人鬼精鬼精的,选择此时投入作战,一方面是马占山的部队在之前的战斗中,人员和有相当的消耗,又得不到任何必要的增援,已经渐呈疲态。另一方面,日本人终于也摸清了苏联的不介入态度,才敢放心大胆全面入侵黑龙江省。

一、先说数字。

《东北联军史》下册的第1045页中,言及“东北武装消灭敌人的数字难以准确统计,仅就日本陆军省于1936年3月18日所公布,从1931年爆发至1935年末,日本关东军战死达4200人”。另外一个比较流行的数据,是从1931年9月18日至1935年7月,关东军战死2891人、战伤6694人、合计9585人。

日本人确实有伤亡的习惯,所以不妨取个中间值,就按从1931年到1935年间,关东军的死鬼数量大约在4000人左右(战伤、累伤不计)来计算。但是必须注意,这可是包含了战况比较激烈的“长城抗战”(日军伤亡2600余人),因此在1931年的最后几个月里,关东军战死的数量不可能超过2000人(要分清楚伤亡和战死的区别)。

而上限2000个的死鬼数字,那是发生在东北全境的,东北军虽然在辽宁和吉林未作积极抵抗,但是各地的义勇军纷纷杀,拢一起怎么也得有千八百人的战果吧?所以笔者比较相信关于江桥抗战的这一组数据:

“马占山(原黑河警备司令,后被张学良任命为黑省代)率部给进犯日军以迎头痛击,日军死伤1181人,其中伤亡将校级军官(尉官以上)12人;东北军伤亡1100余人,其中牺牲600余人”。如果读透了战争史,了解中日两军的战斗力差距,当知这个伤亡对比已经非常可观了:日军在“”中仅仅死了20余人!

这跟关东军司令本庄繁在战后的评价是吻合的,这厮承认日军遭遇顽强抵抗“损失千余人”。

二、再说。

战至1931年11月17日,日军第二师团及配属部队,在江桥前线的全部战斗序列是:步兵第16联队全部、第4联队全部、第29联队大部、第28联队一部、骑兵第2联队、野炮兵第2联队,工兵第2中队、野战炮兵第26联队第3大队、临时野战重炮兵大队,总兵力接近30000人。

上述总计出现七个联队的,合算为大约五个步兵联队,可以视为一个加强版的四单位常备师团,所以其步兵联队已经基本达到了战时满编状态,至少在3500人以上。如果东北军在整个江桥抗战中的某一次战斗,就干掉日军半个联队,那就是消灭了至少1800名,而我们前面讨论过,日军整个战役才损失1100余人,那你还觉得这个战果靠谱吗?

打了14天干掉1100多,然后在一天之内就消灭半个联队1800余人,这不胡说嘛!

三、军事常识。

关于《东方战场》里面这个战斗桥段,还是比较有印象的,张学良给马占山送来两车物资和120挺捷克式轻机枪,然后马占山命令将其全部装备给一个机枪连。这是第一个常识性错误,轻机枪无论如何不能当使用,作战中至少也是两个人的机枪小组,有正副射手,还需要考虑的巨大消耗和战场掩护问题,不可能一个连人手一挺轻机枪。

通常情况下,一个重机枪连100多号人,至多配备8到12挺重机枪(通常是6挺),如果全部装备轻机枪,理论上也不能超过20挺,否则就违反军事常识了,副射手、手、军官、步枪兵都得有吧?100多人的一个连抱着120挺轻机枪上战场,也就的神剧导演能琢磨出来。

好了,东北军100多人抱着100多挺机枪,隐蔽在一个干涸的河岸一侧,日军一个步兵联队从另外一侧上来了,号称训练有素的日本关东军,一不派斥侯侦察、二不在河堤上架设重武器作为战场掩护、三不留预备队,一股脑端着枪冲下河床,这还是二战日本吗?这完全是土匪的战斗素养,所以说,这是第二个有违军事常识的地方。

随后东北军官兵一跃而起,抱着机枪狂扫,还可以边打边玩单手换弹匣的绝活,毫无地方可以隐蔽的日军一片片倒下,嗯,干掉半个联队小意思了。可是要知道,ZB26式轻机枪净重量就是21斤,如果单手可以轻松换弹匣,还用副射手干嘛呢?而且轻机枪抱着射击本来就精度大打折扣,因此,这是在战场上绝无可能出现的情况。

最搞笑的是,这个桥段被各种视频网站反复摘抄播放,让许多网友大呼过瘾解气,其实很丢人呐。

四、真实情况。

那么这个假的战斗场面是怎么以讹传讹出来的呢?在江桥抗战的历史文献中,有如下的记录:马占山下令,由徐宝珍率卫队团及配属的炮兵一个营,工兵及辎重各一个连,共2000余人进驻江桥北端阵地,构筑战斗工事,在桥南端布设地雷场,并把库存的近百挺捷克式轻机抢装备给第一线作战部队。

看见了吧,是把100多挺捷克式,特别加强给了一线作战部队的2000余人,以加强其防御火力,除去炮兵之外,大约是十几个战斗连队总计获得100挺轻机枪,平均每个连加强了10挺左右,这才是靠谱的数字。尤其是在阵地防御中,轻机枪只需固定好位置,看见搂火就可以了,无需端起来狂扫或者单手换弹匣。

战场上那是非常残酷的,的轻武器虽然不怎么吃亏,但是日军的飞机、榴炮、山炮、步兵炮、迫击炮甚至掷弹筒,那都是我方机枪阵地的“天敌”,基本上机枪火力一暴露,就会立即遭到日军的反制。在此之前,日军也绝不会用人海战术来“测试”我方火力,所以轻重机枪对日军的杀伤,其实援没有想像的那么多那么大。

综上所述,这个电视桥段和以讹传讹的故事,很明显是虚假的,根本没有一丝可能。至于影视剧所展现出来的战场景像,九也不符合历史,他就那么一演,你就那么一看,过过瘾就行了。

历史上有哪些匪夷所思的事件

大家好!我是农夫看天下,很高兴能够参与回答这个问题。

历史上有哪些匪夷所思的事件呢?我来说一个战国时期的燕昭王将一头猪养到30000斤的故事。

话说燕昭王姬职即位之后,大量地招贤纳士,任用贤能,前有大将秦开领兵大破东胡、箕圣国、真番,后有乐毅联合五国夺取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一时之间燕昭王踌躇满志,威名遍布四海。大国尚且络绎不绝地遣使前来约好,北方的一些被打怕了的小国更是频频地摇尾乞怜,巴不得能够捞上一个俯首称臣的机会。

其中有一个北方的少数民族部落,为了巴结燕昭王,特地给燕昭王送来了一头猪。使者宣称这头猪己有120岁的年龄了,因为特别受宠,主人还特意为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做“养若溪”,当地的居民都把这一头大猪叫做“豕仙”。于是燕昭王也叫猪倌儿养着,燕昭王这一养又是整整养了十五年。

这时这头猪的身子已经长得足足有沙丘那么大了,它那粗得像大柱一样的四条腿却根本承受不了它的身体重量,无论是进食还是睡觉全都是趴着了。燕昭王看到这样的庞然大物后大为惊异,于是下令管理衡器的官员设法称出猪的重量。

于是管理衡器的官员弄来了十把大秤,每一把秤都可以承受500斤的称量,总共是5000斤的称重量。每一把秤安排两个身强力壮的年青小伙子,一共20个人同时发力,但是尽管所有的小伙子全都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却是不能动荡分毫。

争得抓耳挠腮的官员又连忙再去弄来了十杆大秤,每一杆大秤全都用上了两个秤砣,这时每一把秤的承重量已经达到1000斤,总共已经能够称量10000斤的重量了。一共用了80个膘肥体壮的大汉负责用肩膀起重。可是只听到“咔嚓、咔嚓”的声音连响一瞬间,所有的秤全都折断了,可是那头大如山的巨猪还是没有离地。

这时一位水官上前献策,建议运用“浮舟称重 ”的办法进行称重,结果称出的重量足有“千钧”之重。古时候一钧等于现在的30斤,那么这头猪整整30000斤重。据说后来的曹冲也是利用这个典故知识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这个故事出自南宋吴曾写的《能改斋漫录》卷二《符子》之中,原文如下:

朔人献燕昭王以大豕,曰养若溪,使曰:“豕也,非大圊不居,非人便不珍。今年百二十矣,人谓豕仙。”王乃命豕宰养之,十五年大如沙坟,足如不胜其体。王异之,令衡官桥而量之,折十桥,豕不量。命水官浮舟而量之,其重千钧,其巨无用。云云。乃知以舟量物,自燕昭王时己有此法矣,不始于邓哀王也。

但不知30000斤的猪到底是怎样的呢?这个就不得而知了。不过能够把一头猪成功地养到30000斤,这种事情也应该是属于匪夷所思之事吗?

问题回答完毕!敬请赐评!谢谢!

收藏

相关资讯

相关游戏

更多 >
  • 热门资讯
  • 最新资讯
  • 下载排行榜
  •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