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后期第一战神文鸯在正史中是怎么被杀的
- 如果把刘邦团队放在三国时期,其能否分得一分天下
- 朱棣为何修改历史,否认生母
- 在《三国演义》里你能说出多少个人的名字
- 诸葛亮口中的“厚颜无耻之人”王朗,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
三国后期第一战神文鸯在正史中是怎么被杀的
被人冠以“小赵云”的文鸳,别看名字文绉绉的,其实很生猛。历代史学家评价文鸳,都对他的神勇感叹,说他“姿器膂力,万人之雄”,“出入万众,单枪匹马,所向无前”,“百战百胜,貔貅为群”。
已经没有人可以相比,只好与貔貅这类猛兽为伍,按这个战力,估计也只有项羽再世,才能以跟他比划比划。所以,有人称他为三国后期“第一战神”。
文鸳的成名战,对手就是个猛人——司马师。
文鸳是魏将,怎么跟司马师较上劲了呢?原来司马师废黜了曹芳,引起毌丘俭和文钦(文鸳之父)的不满,二人在淮南起兵,跟司马师翻脸了。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杀了曹爽,把曹操的子孙们当糖人捏。毌丘俭和文钦都是曹爽的心腹,失去靠山的二人,早就对司马家族心怀不满,曹芳的被废,点燃了他们对司马氏的怒火。
毌丘俭是曹魏政坛和军界重量级的大佬,司马师不敢怠慢,他不顾自己刚刚做了眼部手术,亲自率领大军平叛。
司马师不愧于老奸巨猾,深得老爸精髓,他令邓艾诈败,将毌丘俭和文钦吸引到汝阳,以精锐骑兵发动袭击。当文钦看到黑压压的骑兵,才发现中了司马师的计,不由叫苦不迭,竟然害怕得手足无措。
时年只有18岁的文鸳,却表现得比老爸还要镇定,他提议:司马师大军刚到,我们应该趁他立足未稳,立刻迎头痛击!
文钦这才定下神,逃跑就是司马师的活靶子,看起来也只能接受文鸳的建议,搏一把或许有生路。
当夜,爷俩各率一军,对司马师发动偷袭。司马师根本没料到文鸳居然有胆主动攻击,他正在大帐休息,大营外已经是战鼓雷鸣,杀声震天。司马师大惊,下意识眼部用力,结果伤口崩裂,眼珠都从眼眶脱落出来!
这时候,如果司马师失去定力,恐惧的心理立刻会蔓延,军心一乱那就是溃败!,司马师表现出惊人的意志力,他装作镇定自若,令全军坚守,自己则闭营不出。
主帅“蒙头大睡”的镇定,安定了人心,众将奋力厮杀保卫大营。其实司马师哪是“蒙头大睡”,他头蒙着被,嘴里咬着被头,强忍着疼痛,一声不发!战后,人们才发现,被子被司马师咬得稀碎!
文鸳对大营数次进攻,然而,文钦率领的另一路人马迟迟不出现,爷俩分兵进攻的策略,变成了文鸳的独角戏。三遍鼓声后,文钦依然不到,文鸳独木难支,只得下令撤军。
以勇猛著称的文钦,掉链子,连亲儿子都不顾,弃城,文鸳也只得随父亲一起撤离。
司马师大营里,众将这才长舒一口气,吓死宝宝了,怪兽终于退了。司马师不顾疼痛,下令追击。众将一哆嗦:文钦那是湖,文鸳猛得像怪兽,撤退肯定是假的,一定猫在半路等咱们呢,太可怕了,俺不去!
司马师捂着眼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文鸳三遍鼓文钦都不来,说明他们的气势已经没了,此时不追待到何时!
众将面面相觑,再不去追击,估计司马师另一只眼球也得气掉出来,于是硬着头皮上马追击。
文鸳追上父亲,说:这么跑不是个事,如果不让司马师折了气势,咱们跑不掉。文钦这时候胆都破了,只顾逃遁,文鸳只好带了十几名勇士,调转马头:
“乃与骁骑十余摧锋陷阵,所向皆披靡,遂引去。”
文鸳等十余骑,杀入8000魏军中,如同开花弹,炸得魏军“所向披靡”。把他比作“小赵云”,名副其实。
就这样,文钦安全撤离,父子们一路向东,投降了东吴。可惜毌丘俭,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兵败被杀!
司马师虽然赢得了胜利,但是文鸳的神勇,让他眼伤复发,第二个月就活活疼死了!
两年后,征东大将军诸葛诞,由于反对司马昭称帝的企图,也举兵反叛,并投降了东吴。司马昭派大军平叛,将诸葛诞围困在寿春。
东吴主政的孙綝,派人增援诸葛诞,可是他犯了个昏招,增援的主将居然是文钦。
原来文钦和诸葛诞,当初虽然都是曹爽的党羽,但二人一直不和,诸葛诞根本看不起粗鲁、投机、勇而无谋的文钦,曾经多次他。两年前文钦追随毌丘俭起兵,诸葛诞就因为文钦,拒绝跟毌丘俭合作,还参与了司马师的平叛。
这会儿孙綝派来文钦救援,诸葛诞心里一惊:咋回事?该不会乘机吞并我吧?
其实诸葛诞想多了,文钦真的是尽力了。为了救出诸葛诞,文钦奋力厮杀,把自己都陷进城中不得脱身。
眼看城中的粮食告罄,部下纷纷投降,文钦建议:干脆咱把北方人全部赶走,他们本就跟咱不一条心。诸葛诞一口拒绝,多一个人多一份力,你安的什么心?
后来文钦每提一个建议,都被诸葛诞否决。两人原本就相互不顺眼,生死存亡关头,依然相互拆台。结果,诸葛诞下手更快,他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杀了文钦!
文鸳和弟弟文虎,守在寿春边上的小城中,听闻父亲被杀,顿时勃然大怒。哥俩决定杀过去替父亲报仇,可惜部下都是诸葛诞的人,没人听他们的。
哥俩一合计,再不逃估计跟老爸一样,成了诸葛诞的刀下鬼。于是他们乘人不备,跳城逃离寿春,投降了司马昭。
文鸳、文虎兄弟投降后,司马昭没有听从部将处死哥俩的建议,而是给他俩加官进爵,封了关内侯。哥俩好不高兴,充当司马昭的宣传工具,骑着马到寿春城下高喊:投降吧,“蝗军”优待俘虏。
城里的守将一看,连间接害死司马师的文鸳都能受到优待,咱还撑个屁。就这样,军心涣散的寿春,不出意外被攻破,诸葛诞被杀,诛灭三族。
兜兜转转,文鸳兄弟俩又回到曹魏。当然,曹魏后来就变成了,二人成了晋朝的臣子。时间一晃12年,期间文鸳、文虎兄弟挂着将军衔默默无闻。直到泰始六年,西凉出现变故。
这一年,鲜卑秃发部反叛,首领“秃发树机能”连杀西晋三位封疆大吏。鲜卑人怪兽级的战力,让司马炎寝食难安,派谁去平叛呢?打怪兽就得用“貔貅”!司马炎想起了闲置多年的文鸳。
估计史官写作时打瞌睡,笔一滑,直接写到结果:大破秃发树机能,迫降胡人部落二十余万众,文鸳名震天下!
二十余万人,不是二十万根木头,这么大规模的战争,怎么连板凳都没放好,好戏就结束了?堪比当年WBA金腰带之战的喜剧。难不成这里有也有黑幕?有!搬个板凳稍坐,一会儿说。
又一晃N年过去了,文鸳接到一份新任命:东夷校尉。东夷校尉是驻防辽东的最高军事长官,秩比二千石。
文鸳高高兴兴,准备上任。当然,离京之前还有一件事要做,边防高级将领临行前得向皇帝辞行。没想到一次例行公事,成了文鸳的“例假”,司马炎胡乱找了个别的借口,让他回家度假去了!
史书没有记载,司马炎究竟为何要这么做,也不知道他以什么理由做借口,反正从此文鸳靠边站了。
永熙二年,贾南风联合楚王司马玮发动,诛杀了辅政大臣杨骏。有一个人因为功劳,立刻“抖”起来——司马繇。司马繇的父亲司马伷,是司马昭的弟弟,他还有一个身份——诸葛诞的外孙。
对了,就是三十多年跟文钦相互伤害,一起玩完的诸葛诞。诸葛诞虽然背叛了司马氏,但是他的外孙却是货真价实的司马家骨血。当年文钦和诸葛诞的旧恩怨,被“完美”地延续到文鸳、司马繇这一辈。
如今司马繇大权在握,对付一个落魄人文鸳,那还不是想怎么捏就怎么捏!于是司马繇舌头打个滚:文鸳、文虎是杨骏的党羽,灭族!
就这样,“小赵云”、“貔貅”文鸳,和弟弟文虎,冤死在司马繇手上,跟诸葛诞一样,被灭了三族!
故事讲完了,下面开始上瓜,不能让你们白等。
文鸳那场对秃发树机能的大胜究竟是怎么来的?司马炎为何不喜欢文鸳?文鸳为何这么倒霉呢?
其实在文鸳大胜的第二年,秃发树机能就卷土重来,又杀了西晋派驻的第四位封疆大吏,搞得司马炎一个头两个大。最后思虑再三,决定派马隆为将,才彻底干掉了秃发树机能。
问题又来了,既然文鸳这么牛,司马炎为何不派文鸳二次披挂上阵呢?我从文虎的经历中找到了答案:“因姻招西凉,破凉州虏。”
原来,文鸳对秃发树机能的胜利,靠的不是军事,而是联姻!
文虎跟鲜卑某个部落联姻,导致秃发树机能内部瓦解,所谓降服二十万众就是这么来的,根本没打什么像样的仗,所以史官没啥可写的,并不是他们打瞌睡。
而且,文虎与鲜卑某部的联姻,还不同于一般的嫁娶,是“姻招”,意思是文虎“嫁到”鲜卑,给人家当了上门女婿。
仗是胜了,以不流血的,看起来很完美,却留下了定时炸弹。我替司马炎问文鸳几句:
- 一,你是平叛将领,有什么资格跟敌人联姻?政治联姻是你一个武将该做的事吗?
- 二,文虎“嫁给”了鲜卑人,他还是我晋朝的臣子吗?你们文家想干啥?
- 三,秃发树机能第二年就又反叛,你是不是当初就跟他约定好了?你们究竟有什么交易没有?
估计三问会让文鸳汗流浃背!只是文鸳这事做得有点像擦边球,虽然让司马炎很不爽,但是又抓不到实锤,更何况人家好歹达成了“胜利”的结果,司马炎只能捏鼻子承受了。
所以,当秃发树机能二次反叛,司马炎根本就不再信任文鸳,不可能再次派他出征,剥夺文鸳东夷校尉资格,也应该就是这个原因。
那么就可以解释,文家父子为何以悲剧收场的原因了。
其一,文家父子都是那种头脑简单的武将,不具备政治素质。
尤其是文钦,为人粗鲁,屡屡犯罪,还总想着靠投机取巧的,在政治权力混。其实以文家父子的能力,老老实实当执政者的一把刀,冲锋陷阵建功立业就好了,非要纠缠于政治利益,这就叫德不配位。
其二,文氏家族被豪门士族集团边缘化,缺少坚实的整治后盾。
那个时代就是豪门士族集团的天下,联姻就是让家族扎根于豪门的最常见。如果你仔细扒扒司马、陈、诸葛、荀、杨、曹、夏侯这些家族,就会发现,他们坐在一起时,相互之间全是舅舅、姐夫、姨夫、姑父地叫成一片。
可惜那里面没有文家的份!从文钦开始,他们就被豪门集团看不起,被边缘化了,能榜上一个主子就算最好的结果。
所以,无论从环境还是个人素质上讲,文鸳少在政治上出头冒尖,恐怕才是最好的出路。都说人往高处走,可是下脚之前,你总得照照镜子,看看脚下嘛!
如果把刘邦团队放在三国时期,其能否分得一分天下
至少三分天下,说不定还能消灭魏国和东吴。
我们就拿刘邦的团队和刘备的团队比较一下。
刘邦与刘备相比较,智商、情商都差不多,道德修养上,刘备比刘邦好得多!刘备从小跟随大儒卢植学习,比粗俗鄙陋的刘邦强的太多太多。
但是正因为刘邦更无耻,他才比刘备更成功!
文臣比较。
诸葛亮一个人,顶的上张良萧何两个人,全是平局。
▲萧何月下追韩信!
武将比较。
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加一块,也没有韩信一个人好使。绝对碾压。
综上,刘邦团队完胜刘备团队。至少也能混个三分天下。
而且,以韩信的才华,曹操勉强算个对手。曹后,曹魏无人能敌韩信。北伐何须六出祁山,一战定关中,再战平河北,三战灭曹魏!大军南下,扫灭东吴更是易如反掌。
朱棣为何修改历史,否认生母
苍茫大地以为朱棣篡改生母是有可能性的,原因如下:
一、朱棣毕竟是篡位,朝廷内有强烈的反对声。
当年,燕王朱棣之时,齐泰、黄子澄、盛庸、铁铉等文臣武将一片反对之声,黄齐虽书生误国,但对正统皇帝朱允炆忠诚无限,到朱棣登基之时,铁铉被执,割耳鼻后煮熟,塞入其口。朱棣问:甘否?铁铉答: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凌迟,杀其子。黄子澄、齐泰灭三族。练子宁,凌迟,灭族。陈迪,凌迟,杀其子。铁铉妻、女,方孝孺女,齐泰妻,黄子澄妹没入教坊司为。黄观,明朝两个连中三元者,作为右侍中奉令外出募兵,在京城南京,即将不保时,他仍然坚持回京,当他走到安庆时,得知朱棣已经登基,他哀叹痛哭:我妻子是有气节的,她已殉国了,黄观为妻子招魂、祭奠后,顺江到罗刹矶,正服向东而拜,投江自尽。他的妻子已带两个女儿、十个亲属在淮清桥投江而死。与齐泰同在广德募兵的翰林修撰黄岩、王叔英见齐泰被抓,也双双自尽。
二、尤其是方孝孺不惜被灭十族,仍不肯替他起草诏书,极大地刺激了朱棣的神经。
朱棣登基后,在大殿接见方孝孺,希望天下大孺方学士起草诏书来安抚天下人心。方孝孺应召而来,和朱棣理论了一通。朱棣斗嘴皮子远没有杀伐利索,最终让人拿出纸笔逼其就范。方孝孺不写,再逼,老方写下“燕贼篡位"四字,这回朱棣愤怒之至,威胁到:你不写,不怕我灭你九族吗?方孝孺对曰:诛我十族又如何?!最终,方孝孺被凌迟,连朋友一族也被灭了!
三、朱棣如再让天下人知道是朱和尚庶子,名不正言不顺,他更担心难以服天下臣民之心。
明史《黄子澄传》中载:子澄曰:周王,燕王之母弟。《永乐实录》也有一样记载。《太祖成穆孙贵妃传》载:洪武七年九月薨,年三十有二。帝以妃无子,命周王肃行慈母服三年。庶子为生母服三年,众子为庶母期,自妃始。"告诉我们:周王是庶子。进而推知:燕王朱棣也是庶子。据《国史异考》《三垣笔记》记载过:《南京太常寺志》中写明,朱棣母石贡妃,明孝陵神位左一位李淑妃,生太子朱标、秦王、晋王,右一位石贡妃,生朱棣。钱谦益曾在1945年元旦谒陵,亲眼看到孝陵中神位摆布如上述。他假托是马皇后的儿子,作为嫡子,在太子朱标死了后,接位就有更大的合法性。《永乐实录》载:高皇后生五子,长懿文太子标…次上朱棣,次周王肃。
四、朱棣并非汉人皇帝中篡改历史第一人,当年唐太宗也没少修改《唐书》,他篡改史实不止生母一事。
你现在看到的《新唐书》《旧唐书》中李建成是很不堪的,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太子李建成非但不感激这个大唐的功臣,还怕李世民尾大不掉,拼命斩断他的双翼,还和李元吉与李渊爸爸的妃子鬼混,这种妒贤忌能、蒸母的人碴搞得人神共怒,在玄武门被杀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网友们已相当明了,苍茫大地不再赘述。
朱棣跟李世民师父进城门在《太祖实录》中也竭尽篡改之能事,借太祖之口搞臭哥哥太子朱标、侄子建文帝朱允炆。
太祖生前反复训斥朱标、朱允炆,而对朱棣总是赞赏有加。甚至死前,还反复询问朱棣下落,有意传位四子朱棣,反正他老爹哪怕再号称朱屠夫,生前无数,但人死了,一了百了,死掉的老子是不会再开口的,更不会来敲他朱棣的头的。他要怕老爹敲头,还造哪门子反哪?
他既然连《太祖实录》也想改、也敢改,再改改生母是完全可能的!
五、朱棣和李世民一样以文治武功永载史册,他们也许不是好人,但绝对是好皇帝。
朱棣五征蒙古,最后死在北征的途中,但在他当皇帝时蒙古彻底消停了;他当朝时六下西洋,向天下宣示了大明的强大;他领导编写了《永乐大典》;他临朝时,百姓安居乐业,又是一个太平盛世。
作为皇帝,他并不逊色乃父朱元璋多少!
在《三国演义》里你能说出多少个人的名字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人名可以报出很多,比如开始的董卓,王允,吕布,刘备,孙权,孙策,以及孔融,曹操,鲍信,公孙瓒,张辽,陈宫,夏侯敦,夏侯渊,庞统,关羽,张飞,庞德公,太史慈,周瑜,周仓,关兴,张昭,袁绍,袁术,赵云,黄忠,魏延,蒋干,甘宁,凌统,纪灵,
水镜先生,刘表,蔡瑁,蒋干,曹植,曹丕,曹璋,曹仁等。一部三国演义,
时间大概86年左右,名人有几百上千,人物性格也皆不相同。三国时代时间跨度虽然不大,但是人物纷繁,讲述不尽。
数不胜数。这里只能略举例了,因为也写不完。
(曹操雕像)
(孙权雕像)
这里也写不完,道不尽。分为前期,分为中期,分为末期三个阶段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是很难的,也不大好评论,只能用一句话来说吧~各归其主,各保其君而已。
其实,有些事情是很难说得清的,如果董卓不乱政,也不会有东汉末年政治混乱,军阀四起的状态。
其实,还是黄巾起义把东汉王朝的统治打,不然中央集权力量强大,各地军阀反而不容易起事成功。
其实,刘表的两个儿子一则软弱,二则,不然荆州也不是那么容易归刘备的。
不过历史不容假设,历史就是历史,这里只是略评论而已。
[爱慕][爱慕][爱慕]这里还要补充一点~三国演义是小说,是作者根据历史而写的,有自我发挥的地方。
如果要参考三国当时历史的话,还是看三国志比较靠谱一点。[大笑][大笑][大笑]
(刘备关羽张飞塑像)
(图来自网络,侵删)[爱慕][爱慕][爱慕]
诸葛亮口中的“厚颜无耻之人”王朗,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虽为一介书生,手下的冤魂败将却不在少数。火烧赤壁,七擒孟获,气死了周瑜,吓跑了司马懿,更要命的还是骂死了王朗。
小说里的窝囊废
要说「三国演义」中谁的下场最诡异,最蹊跷,最耸人听闻,王朗当之无愧。周瑜还要气三气,王朗只需一席话。
小说书王朗出场是比较早的,第十五回中身为会稽郡太守的王朗与江东小霸王孙策杠上了,无奈能力有限,哪是小霸王的对手?兵败做了俘虏,后辗转逃回北方,当起了曹操的爪牙。
王朗在曹操手下是个十足的大反派,曹操一步步破坏规矩坐到魏公魏王,王朗一直是积极的推动者。曹丕篡汉时,汉献帝泪流满面,王朗等人毫无怜悯之心,也无羞耻之意,硬生生的逼迫汉献帝写下了禅让诏书,摇身一变成为曹魏的开国大功臣。
王朗从此在曹魏平步青云,先后担任御史大夫,司空,司徒等高位,可谓是春风得意。
后来随同大将军曹真与诸葛亮对峙,70 多岁的王朗须发皆白,硬要逞强劝降诸葛亮。无奈不但没有劝动诸葛亮,反被诸葛亮一席话骂得口喷鲜血从马上栽倒下来,就此殒命,这就是「武乡侯骂死王朗」的故事。
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的王朗,不是孙策的对手做过俘虏,卖身曹魏,摇唇鼓舌,大奸大恶,与诸葛亮对战,不自量力羞愧而死。
历史上的大赢家
那么在历史上真正的王朗又是一个怎样的局面呢五个字,人生大赢家!
在仕途上,王朗先由徐州刺史陶谦的举荐担任会稽太守,太守在两汉时期是两千石的,与九卿同位。兵败被孙策俘虏,孙策对其十分礼遇,但其不愿归降孙策。后应丞相曹操的征召,辗转返回中原。这段历史基本与小说中的一致,罗贯中没有做太大的改动。
王朗在曹魏十分顺利,先后做过御史大夫,司空,司徒等要职,深得曹魏的信任。死后配享于曹操庙庭,生前生后一样风光。
学术上,王朗也有极高的造诣,是东汉末年知名的经学专家,王朗和儿子王肃也是当世大儒。作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书籍,在当时颇有名望,被尊为「王学」。
子孙方面,王朗被封侯,死后儿子王肃继承爵位。孙女王元姬嫁给了当时权臣司马懿次子司马昭,生下了司马炎和司马攸,司马炎便是西晋的开国皇帝晋武帝。
司马炎篡位后尊奉王元姬为皇太后,王元姬为人平和,生活节俭,在后宫起了非常好的表率作用,死后被谥为「文明皇后」。
从仕途,学问和子孙三方面来看,王朗堪称人生大赢家。他服务过东汉王朝,见证了曹魏王朝的兴起,他的外曾孙司马炎又建立了西晋王朝。不管是汉朝,曹魏还是西晋,王家都是有福之家。
我们不必为王朗翻案,王郎历汉,吴,魏三朝,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一地,都是个人选择,从结果来看,王朗似乎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