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逐鹿,共讨董卓,为何曹操功劳最大
开篇先纠正一个错误,在讨董卓的联军里,曹操虽然是第一个与董卓交战的,但并不是功劳最大的,也没有给董卓造成多大的伤亡。在军事方面功劳最大的应该是孙坚。三国演义上说的是十八路诸侯董卓,是不准确的。董卓的各地诸侯并没有集中到一起。我按方位的顺序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东线联军,有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骁骑校尉曹操,广陵太守张超。发起人是桥瑁,桥瑁伪造了一份文书传至各州郡,诉说董卓的罪恶,各地诸侯开始纷纷响应。可桥瑁虽说是发起人,但在董卓的过程中并没有什么实质的行动。这一部分是人数最多的,也是最窝囊的,在整个东线联军里除了曹操、鲍信是真心董卓。其他诸侯整日喝酒聚会争相观望,没人愿意跟董卓去硬碰硬。
曹操在董卓迁都之际,提出趁机攻占军事阵地城皋,可没人愿意听曹操的。曹操和鲍信只能带着几千新兵去进攻城皋,可惜大好时机已经错过,董卓已经派徐荣在城皋严密布防,结果曹操寡不敌众大败而归。曹操本来希望自己的一腔热血能唤醒沉睡的诸侯,可当曹操狼狈逃回酸枣大营时,却看到了各路诸侯依然在那里饮酒作乐,简直失望透顶。于是曹操又回到扬州一带募兵,带着新招募的士兵去河内投奔袁绍了。而酸枣大营的诸侯们把粮食吃完就各自散伙了,东线联军至此瓦解。
第二部分是北线联军,有渤海太守袁绍、冀州牧韩馥、河内太守王匡、西河太守崔钧、原西园副司马张杨、匈奴单于於夫罗。发起人是袁绍,在漳河盟誓后屯兵河内。袁绍逃离洛阳后被任命为渤海太守,一直谋划着起兵董卓,渤海郡在韩馥的冀州管辖范围,袁绍一直受到韩馥压制,北线联军除了袁绍和王匡外,其余部队也是观望不进,韩馥还时不时断供粮草,袁绍的日子也不好过。
就这样与董卓僵持了多半年。直到江东猛虎孙坚猛攻洛阳,袁绍认为时机已到,立刻派兵策应,在河阳津与董卓开了一战。结果由于其他人马没有给予支援而大败。 袁绍和曹操两位乱世枭雄的经历是何其相似。董卓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逐渐意识到,要想建功立业,只能先壮大自己的实力,否则一切都是空谈。这为后来袁绍夺取冀州埋下伏笔。经此大败,北线联军已经名存实亡。第三部分是南线联军,起初只有袁术这个孤家寡人,连个属于自己的地盘都没有。袁术逃到南阳郡的鲁阳县后也开始谋划讨董卓,南阳太守张咨既不愿意得罪袁术,也不愿意得罪董卓,任由袁术在鲁阳折腾,袁术确实也没折腾出多大动静。直到后来孙坚杀了南阳太守张咨,联合袁术董卓,硕大的南阳郡就被袁术白捡了便宜。有了孙坚的加入,南线联军才算最终形成。
孙坚与袁术会师后全力进攻董卓,但出师不利,被董卓大将徐荣大败。这个徐荣虽然不怎么起眼,但是三国时期的两大枭雄都在他手下吃过败仗,上次曹操进攻董卓就是被他打败的,这次又轮到了孙坚。不过武人出身的孙坚天生就是不服输,迅速集结部队,在阳人城下一举歼灭董卓大将胡轸和华雄。而罗贯中为了突显关二爷的威猛,把斩杀华雄的功劳算在了关二爷头上。我们的刘皇叔也根本就没有参加过董卓的战役,按时间推算,此时他应该是在公孙瓒手下任职。
孙坚一路势如破竹多次大败董卓,攻进了洛阳城。此时的洛阳城早已是一片废墟,要啥没啥,不过孙坚在洛阳的废墟中找到了传国玉玺,也算是不枉此行。
让各路诸侯魂飞魄散的董卓,被孙坚打的丢盔弃甲,孙坚的军事才能在三国时期绝对是一流的。他跟曹操一样全凭着一腔热血与董卓对抗,也同样被这些传统士人诸侯所打击。就在孙坚要乘胜追击董卓的时候,袁绍让周昂代替孙坚为豫州刺史,并率兵袭击了孙坚的治所阳城。此时的孙坚泪雨如下,仰天长叹:“我们共同举义兵,目的就是挽救江山社稷,如今逆贼未被扫灭,内部却自相残杀,我跟谁戮力同心,回天转日呢?”孙坚此刻的心情恐怕比曹操城皋战败后,在酸枣大营看到各路诸侯吃喝玩乐时的心情还低落。不过孙坚不同于常人,他从来不惧怕逆境。马上收拾把周昂给赶走了。但孙坚已经对各路诸侯的勾心斗角感到厌烦,也失去了董卓的动力。至此南线联军也瓦解了。
在整个董卓的战争中,只有曹操和孙坚是全心全意,奋勇直前,无所畏惧。其他诸侯都是各怀鬼胎,尔虞我诈。都想着让别人去打董卓,自己坐收渔利,趁机扩大地盘,壮大实力。面对这样的盟友,即使曹操再足智多谋,孙坚再锐不可当,也不可能挽回这个脆弱的联盟。曹操和孙坚两位热血男儿,经过讨董战争的洗礼,已经把这些传统士人腐朽,贪婪自私的嘴脸彻底看透。
拿破仑的一生是怎样的
戎马一生,拿破仑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从土伦战役到滑铁卢战役的23年间,指挥过无数次战役,他连续大败五次反法同盟,征服了许多国家而成为欧洲霸主,写下了世界战争史上的许多神话。总之,拿破仑这个历史人物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他的主要活动在于维护新兴的资产阶级,巩固初生的资本主义制度,反对本国封建贵族的复辟和抗击欧洲势力的干涉与。拿破仑是依靠进步力量来反对力量,将封建的欧洲打的落花流水,觉得天翻地覆。就拿破仑的全部政治军事活动来言,毫无疑问,功大于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