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历史上有什么稀奇古怪的故事
我来说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不仅离奇,还很恐怖。
(贝尔和孩子们)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挪威女孩,名叫布莱恩海德尔·波尔斯达特·斯多赛特。她出生于1859年,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的女孩。
小姑娘在22岁之前,都生活在家乡,给农场放牛、挤牛奶,过着非常贫困的普通的生活。但是,她希望过上更好的日子,希望远离这个贫困的地方。
22岁的时候,她离开了家乡,来到了美国,暂时住在了位于芝加哥的姐姐家中。也许是觉得自己的名字太过于复杂,她改名为贝尔,开始努力在这个充满机遇的国家寻找幸福。
贝尔的相貌一般,作为北欧人,她的身高达到了180cm,体重也有90公斤。这样的形象也许在现在并不讨人喜欢。但是当时的美国人,很需要这种看起来很壮实的女孩,来做一些佣人的工作。
于是,贝尔很快就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在一个富豪家里当女佣。也正是这时候,贝尔看到了什么是享受,一切都是豪华的,一切都是吸引人的。贝尔期望这样的生活,她想改变自己的命运。
1884年,贝尔结婚了,丈夫是一家商场的保安,名叫马克思·索恩森。
贝尔的离奇经历,也从这时候开始了。丈夫为了更好的生活,辞去了保安的工作,来到了铁路公司工作,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结婚两年后,夫妻俩用积蓄开了一家糖果店,又给家庭增加了不少的收入。
但是,很快糖果店突然失火,一切都烧光了。幸好夫妻俩之前买了一份保险,保险调查人员来了之后,贝尔告诉他是因为煤油灯爆炸引起的意外火灾。虽然保险调查员没有找到煤油灯,但还是给了他们赔偿金。
从此之后,意外不断的发生。
(后来的美国媒体报道)
就在糖果店火灾后不久,贝尔的大女儿忽然死于急性结肠炎。可怜的小姑娘死的时候发烧腹泻、全身痉挛,非常痛苦。再一次的,贝尔提前给女儿买好了保险,当保险调查员来了之后,看到悲痛欲绝的夫妻俩,只能赔付了一笔钱。
这笔赔偿金被用来购买了一所房子,但是没过多久,1898年,他们不到一岁的二儿子,也和大女儿一样死于急性结肠炎。保险调查员再一次来到了贝尔家,他很同情这对可怜的夫妻,于是没有问什么,就直接支付了保险金。
有了钱,夫妻俩购买了一所更大的房子,并且很快又有了两个可爱的女儿。
但是,万万没想到,1900年7月30日,贝尔的丈夫马克思忽然死在了家里。医生赶到现场的时候,怀疑马克思是中毒而死。但是贝尔的家庭医生出面作证,说马克思本来就有心脏病,还在吃药,意外死亡很正常。
于是,贝尔又拿到了一大笔赔偿金。
第二年,贝尔家又一次着火,和以前一样,贝尔拿到了赔偿金,然后带着两个孩子搬走了,来到了印第安纳州的拉波特县。
在这个全新的环境里,贝尔摇身变成为了一位富婆,她买下了一个大农场,雇了一个佣人,开始过上好日子。
此时40多岁的贝尔,依然风韵犹存。再加上富婆的身份,小镇上的很多男人都非常关注他。
1902年,一位带着孩子的单身父亲,彼得·甘宁斯和贝尔结婚了。结婚一个星期之后,彼得的孩子就意外死亡,几个月后,彼得也意外死亡。
好吧,保险公司觉得贝尔太可怜了,于是没有过多的调查,就给了数千美元的赔偿金。
1908年,贝尔又结婚了,这次的对象是一位名叫乔尔的人。
两个月后,贝尔家再一次发生了大火,整个房子被烧成了废墟,警方从废墟中发现了5具尸体。初步认定是贝尔一家五口,夫妻俩和三个孩子。
但是奇怪的是,那具被认为是贝尔的尸体,没有头颅。于是,警方觉得这可能是一件谋杀案。周密的调查之后,一个名叫拉斐尔的酒鬼木匠被抓了,有证据显示,他和贝尔有暧昧关系,但是两人感情破裂,拉斐尔曾扬言要杀掉贝尔。
尽管拉斐尔一再否认自己和纵火没有关系,他最后还是被判了纵火罪。
可怕的事情来了!警方在调查这件案子的时候,忽然来了一个男人,说自己的哥哥安德鲁1908年看到了贝尔的征婚广告,于是带着自己的所有积蓄,从家乡来到了拉波特。
这名男子一直以为哥哥和贝尔结婚了,但是看到报纸上刊登的火灾消息之后,发现竟然没有自己哥哥的名字,于是亲自前来调查。
这就奇怪了,那这个安德鲁,到底去了哪里?
深入调查后,警方发现邻居们都说,贝尔在报纸上登了征婚广告之后,确实来了不少的男人,但是他们都失踪了……就连贝尔当初雇佣的女佣,也失踪了……
这下蹊跷了,警方开始派人来到贝尔的农庄调查,很快他们就在废墟里找到了很多男人的手表和钱包等东西。
紧接着,他们就挖出了很多的人体残骸,包括安德鲁和那个女佣的残骸。而且,越挖越多,最终,挖出了14具尸体,12名男性,2名女性……
那么,贝尔到底死了没有?在当时那个年代,没有办法进行DNA验证,警方和普通民众,都不相信贝尔死于火灾,因为那具火灾中的无头尸体,才34公斤,和贝尔的差距太大了。
贝尔就这么失踪了,包括他农场里掩埋的死者,还有之前的继任丈夫和孩子们,都被认为是贝尔杀害的。
看完这和故事,一身冷汗,这也太恐怖了。
大家觉得遭到非议的“山东馆”需不需要换匾额
谢谢邀请,我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我的回答是:山东省博物馆应该换匾!
对于山东省博物馆是否换匾一事,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都觉得理由充分。但从博物馆功能定位、受众角度看,我非常支持换匾!
首先,从博物院(馆)的功能定位看山东博物馆应该换匾。
恩格斯说:“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眼睛。博物院(馆)是一个民族或地区历史文化的承载体,是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之地。同时,博物馆建设的意义和应该承担的文化及公共责任——典藏文物、传播文化、开启民智、唤醒精神。
博物馆在当代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博物馆建设管理要更加注重适合大众学习,力倡博物馆的公益性和文化共享,切切实实让博物馆成为一座适合民众学习的“大学”。
所以,博物馆的公益性、大众化决定了山东博物馆应该换匾。
其次,从博物馆受受众的角度看山东博物馆应该换匾。
博物馆受受众的知识水平大致可划分为民间受众、普通受众和精英受众三个层面。
民间受众主要包括处于文盲、半文盲具有有限的识字能力几乎不从事智力劳动的受众。同时那些十五六岁左右年龄的少年中小学生也归为此类。这一层面的受众数量较多是目前国内大多数博物馆的主要服务对象也是博物馆信息传播的主要受众之一。
普通受众是指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至少是高中文化程度)一般是指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从事一定工作的受众。他们有一定的参观与需求或者出于教育孩子、陪伴友人、休闲娱乐的目的经常到博物馆接受博物馆信息传播服务。这一层面的受众数量最为众多是目前国内大多数博物馆的主要服务对象也是博物馆信息传播的主要受众。
精英受众。这是指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至少是大学本科毕业)从事大学教学、科学研究在某一领域具有较高造诣的受众。
显然,博物馆面对的更多的是民间受众、普通受众。他们对书法的知识水平多数较低。要想真正让博物馆文化融入大众的生活,“亲民”必不可少。对不同受众的信息传播策略,博物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要如医生看病一样“察言观色”“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匾额被误读,发生如把"山东博物馆"误认为"山东馆"、"山东报"等的笑话。不是博物馆和书法家的错,更不是大众的错,而是没有“对症下药”的错。
纵观全国各地的博物院(馆),其题名都是非常大气、令人赏心悦目的。比如最早创建、跻身三大博物馆之一南京博物院,以及“河南博物院”等等,其题名都很“亲民”。
因此,博物馆不是小众传媒,不是面向精英 , 而是属于社会公共文化中的大众传播媒体。 所以, 博物馆作为大众传播者, 必须从大众传播的角度出发,考虑最大多数的受众。因此,从博物馆受受众的角度看山东博物馆应该换匾。
最后,对于换匾,有人认为:你要是真换匾了,岂不是纵容了那些者?这个理解问题也有点过于简单与偏激。
换匾,不是纵容了那些者,更不是什么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而是博物馆自身的功能定位、博物馆针对的受众决定的,与文化自信与否没有关系,与书法家水平没有关系。
结语:博物馆是一个代表文明积累的地方,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但同时更是具有传播文化与文明的功能,更多要面向全民面向大众。博物馆的公益性、大众化及受众决定了山东博物馆必须换匾!
庚子之乱中义和团的首领究竟是谁,最终下场如何
1900年,随着义和团运动爆发,引发了庚子之乱,那么义和团的首领都有谁?他们的下场又如何呢?
(朱红灯)
一、朱红灯。
朱红灯算是义和团的创始人。
他是山东泗水人,后来由于发生水患,逃难到了长清县大李庄他舅舅家,由于略通医术,便以此为业。
当时山东一带习武成风,大李庄就有民间组织大刀会。然而本该抡膀子挥大刀的武术,不知为何,被大刀会演变成了“降神附体”的神拳,因此备受百姓推崇。朱红灯也在这股热潮中,学会了神功。并打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在大李庄设场练拳,四处进行反洋教宣传,成为了长清一带的首领级人物。
随着拳民的增加,朱红灯正式将组织命名为“义和团”,并带领拳民们攻击教堂和传教士。同时,还对欺凌贫苦百姓的地主恶霸进行清算。朱红灯的所作所为惊动了官府,于是派出清军朱红灯。结果被朱红灯的奇异战术击溃,只得狼狈而逃。
如此一来,义和团名气大振,百姓纷纷积极响应。朱红灯扛起“天下义和拳兴清灭洋”的大旗,带着拳民们捣毁各地教堂,引得外国公使纷纷向清廷,要求严惩义和拳。
山东巡抚毓贤也被外国公使一再诟病,要求清廷撤换官员,并增加清军,以抗击义和团。
然而,就在清廷正在讨论是还是招安时,朱红灯的队伍发生了。
原来,朱红灯把队伍分成了左右两哨,其中右哨称得上是他的嫡系队伍。每次攻击教堂后,朱红灯有意识地偏袒右哨,分给他们的东西也要多一些。因此引发了左哨不满,发生殴斗。
在混乱中,朱红灯被打伤,幸好他在右哨的掩护下才勉强脱身,并逃向了五里庄。
不几日,清军突袭五里庄,抓到了朱红灯的心腹。在一番严刑拷打下,他说出了朱红灯的藏身之处。随后清军将朱红灯抓获。
为了安抚名国公使,清廷很快就把朱红灯处死。
(义和团的战斗)
二、张德成。
张德成是义和团里的著名首领。
张德成本是直隶新城白沟河人,是船夫出身。
张德成为人直爽、嫉恶如仇,喜好与练武之人交往。像“铁枪”刘连胜等,都和他是很好的朋友。
甲午战争后,洋人见清廷软弱可欺,于是在肆意妄为,无恶不作。张德成对此气愤不已,一心想把洋人赶出。
当时,在直隶、天津等地都积极响应义和团号召,设坛练拳的风气很盛。张德成看到后,便和刘连胜等人商议要创建“天下第一团”。
为了吸引团民,张德成事先在刘连胜的院子里埋了一把钢刀。
随后,他便将打算加入义和团的团民集中到了刘连胜的院子中。
他先施了一番法术后,对众人声称:“院中有杀气,掘出当得刀。”
有人当真去掘,果然掘到了一口钢刀。
众人不知有诈,都连声称奇,对张德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经过大肆宣扬,慕名来投的人不计其数。
张德成于是设坛,创立了“天下第一团”。
直隶总督裕禄听说后,便用八抬大轿请张德成到督府一聚。
席间,张德成和裕禄谈笑风生,突然却睡倒在桌上。
任人怎么叫,只是不应答。
过了半个钟头,张德成才伸了个懒腰,仿佛大梦初醒般,从袖中掏出几块洋炮上的零件,对裕禄说,他的原神刚才去毁了洋人的大炮,这是拆卸下来的零件。
裕禄大开眼界,连声称奇。自此相信了义和团的战斗力,于是到慈禧跟前好一通吹。说义和团不光刀枪不入,还能上天入地,人人有神功护体,且都懂得法术。
慈禧信以为真,于是发布对外宣战的谕旨。
慈禧的举动惹怒了洋人,八国联军攻陷大沽口炮台后,登陆天津。
张德成率众和清军联合,向八国联军发起了攻势。
当时,八国联军在各租界路口都埋有地雷。
张德成找来不少牛,以这些牛作头阵,他则带邻部下跟在牛后面冲向租界,在激烈的战争中,张德成的部下杀了不少敌人,还将洋人的两处地点捣毁。
然而在投降派的谗言下,慈禧为了安抚洋人,竟出尔反尔,让清军义和团。
这下,张德成的队伍前有洋枪洋炮,后有清军步步逼近,形势非常危急。
张德成在清军和洋人的夹攻下,只得率众一退再退。
当张德成带着所剩不多的队伍退到王家口镇时,他听说这里藏着一批武器,便驻扎于此。一方面打算在此征粮筹款,另一方面希望能找到武器,好东山再起。
张德成找到在王家口镇最有威望的盐商王延鳌。
王延鳌早就听说张德成要来,便备下盛宴。
席间,张德成向他表达了要他集合全镇捐资助粮的意愿,并提出了个大数额。这让王延鳌颇有些为难。
张德成心有不悦,便故意指责王延鳌所备的宴席太差,把桌子给掀了。
镇人见此,愤恨不已,于是群起而攻之。
张德成的队伍眼看不敌,马上四散而逃,转瞬就只剩下张德成一人。
张德成跪地乞饶。
有人称:“不是神功护体,刀枪不入吗?何不试一试?”
于是众镇民乱刀砍之,张德成化成一堆肉泥。
(刀枪不入的义和团)
三、曹福田。
曹福田亦是义和团首领,他是直隶静海人,游勇出身。
1900年,曹福田已经发展2000余团民,并在天津吕祖堂内设坛练拳。
在老龙头火车站,曹福田联合张德成展开攻势,不仅大败洋人,还夺取了被占领的火车站。
一战成名后,曹福田亦受到裕禄的邀请,共同商讨如何驱逐洋人大计。
不幸的是,没过几天,清廷便变了卦,让北洋军务大臣宋庆负责围剿义和团,以安抚洋人的不满。
如此一来,曹福田的队伍腹背受敌,很快被挫败。
曹福田只得退回静海,最终被官府捕杀。
四、林黑儿。
林黑儿是义和团附属组织红灯照的首领,自称“黄莲圣母”和“大师姐”。
林黑儿是船家女,会武艺,早年随父亲和丈夫四处卖艺为生。
父亲和丈夫为洋人所害,林黑儿只得做了土娼,但林黑儿却在心中对洋人充满了仇恨。
张德成设坛后,林黑儿积极响应,并在张德成的支持下,成立了红灯照组织。
据说,林黑儿能在水上自由行走而不湿鞋,挥扇能使敌人的枪炮报废,甚至还能于千里之外取人首级……总之人人都相信她是黄莲圣母下凡,因此追随者众。
八国联军围攻天津时,林黑儿带着3000余红灯照成员,与张德成联合抵抗洋人。
张德成的团员负责与洋人交战,而她则带着部众宣传义和团、搜集情报、医护受伤的义和团成员等。
不幸的是,清廷很快就违背了和义和团联军作战的约定,反身来攻打义和团。
在洋枪洋炮和清军的攻击下,义和团死伤惨重。
林黑儿的队伍也几乎全军覆没。
战败后,林黑儿在的船上被人,最终被官府抓捕入狱。
随后,清为了向洋人献媚,便将她送给了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不久被处死。
其实,除了这4位首领外,还有景廷宾、赵三多等优秀无畏的首领,他们虽然失败了,但他们顽强的反抗精神和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向西方列强展示了人强大的爱国民族精神,同时也沉重地打击了腐朽的清王朝统治。
(参考史料:《义和团》)
这是什么鸟
在我们这叫一把扇因为它头上像一把扇子。有一样叫法的没有。